第A15版:副刊

终圆乡人大学梦

□高邮 姚正安

到底是过了惊蛰,应其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黄鹂)、鹰化为鸠,小区内的桃花开了,树上的黄鹂也响亮地鸣叫着。气温不高,但“吹面不寒杨柳风”,行走在微风中,清爽而精神。

3月18日,高邮市文化研究院组织十来位同道,在市内参观。上午八点开始,用三个多小时,游走了三处。

第一站到了修缮一新的孙云铸故居。故居前后两进,东西通长数十间,自成体系,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典而优雅。孙云铸,何许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其教育和科研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高邮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修复孙云铸故居,在此基础上建设孙云铸纪念馆。其意是为了弘扬名人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铸旅,以文兴城。

接着跨过高邮湖,来到位于送桥镇黄圩村的通用机场建设工地。主事者介绍,这座通用机场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近年来省内首个动工建设的通用机场。通用机场主要功能是飞行员培训、空中巡查、气象探测、农林喷洒、空中救援、旅游观光等,还可为附近的扬州泰州机场提供配套服务。主事者特别说道,通用机场建设是发展低空经济的破题之作。看到新生事物,听到新鲜的词语,为家乡的建设感到高兴。

十时许,折回湖东,走进去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扬州职业大学高邮湖校区。取名高邮湖校区再恰当不过了,学校就建在运河之滨、高邮湖畔。学校相关负责人陪同我们参观,为我们讲解。扬州职业大学选择在高邮建设新的校区,是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选择的。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高邮依傍一河(运河)一湖(高邮湖,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产业结构与扬州职业大学非常吻合,学校与社会,学生的学习、实习与就业,可以无缝对接,自然过渡。

我听着听着,思绪却飞回到40多年前。1980年,我考进了高邮师范。虽然是中专,但还是非常激动,因为可以转户口、安排工作。高邮师范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其间时断时续,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正常状态。学校在高邮老城区的一条古巷内,一拨拨朝气蓬勃的男男女女进进出出,给古城增添了活力。学校培养的教师也给高邮当地补充了新生力量。可是,本世纪初,扬州教育结构调整,百年老校被调整到扬州,整合进扬州职业大学了。高邮师范没了,人们才觉得她的宝贵。有人说,一群高素质的老师,提升了小城的人文素养,数百名学生给城乡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帮助。老校区一空就是数年,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也曾多次徘徊在昔日的校园,徒增伤感,于事无补。当时,高邮人把师范当成大学,内心里骄傲着,甜美着。失去了,岂可复得?有一位老校友动情地说,他做梦都想高邮有所大学。谁曾想,多年后,一所真正的大学矗立在高邮大地上,而且过往的高邮师范已经升格为其中的一个学院。我这个曾经的学生,看着眼前的学校,其感受可能是其他人无法料到的。

我们参观了图书馆、学生食堂和纺织学院。每到一处,扑面而来的是新潮是现代,是令人振奋的设计与畅想。

图书馆前是两汪清水,取名为七星湖。何以名之?工作人员介绍,是因为七个学院同时整体进入,而且从空中看,其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北斗星相仿佛。我倒以为,那两汪水太像两只灵动的眼睛,正仰望苍穹,遥想未来。

我们在校园的甬道上漫步,近观远看,恍恍惚惚,好似在梦中。高邮有大学了吗?有了。我自问自答。家乡拥有大学,不是我一个人的梦想,是乡人们的共同梦想。

今天,梦想终于成真,能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