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八卦洲头,江风轻拂,柳色含烟。4月2日上午,“慎终追远 情存江海”主题公祭活动在南京栖霞区八卦洲洲头公园举行,逝者亲属在此共寄哀思。
通讯员 马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文 赵杰/摄
节地生态葬深入人心
4月2日上午,在哀婉的小提琴旋律中,市民们手持素笺,将绵绵思念化作笔墨,在祈福卡上郑重书写对亲人的眷恋与祝福。六百余只系着祈福卡的气球徐徐升空,与浩荡长江水天相映。活动现场,原创诗朗诵《清明——慎终追远 情思绵绵》以铿锵韵律诠释生命哲思,古典舞《只此青绿》演绎千里江山锦绣恢宏,小提琴曲更以唯美婉约、如泣如诉的琴音应和江涛声声。
在殡葬改革知识竞答互动环节中,通过市民们踊跃竞答,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得以大力宣传。伴随着礼仪人员手捧鲜花篮缓步江岸,将追思推向高潮,630位亲属将素菊轻放江流,花瓣逐浪而去,恰似生命轮回的写意长卷。
据悉,南京自1991年开始组织江葬,至今已成功举办41次。生命既起源于水,也应回归于水,截至目前,1.36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
随着南京殡葬设施不断完善,移风易俗宣传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比如雨花功德园,是江苏最大的生态葬区。草坪葬、树葬、雨花石葬、“生命菁华”葬……近年来,雨花功德园为推进殡葬改革、规范骨灰处理提供了最佳途径。
目前南京已有5万余人选择生态葬,15.52万人进入骨灰堂安放,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31.73%,绿色环保生态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红白理事会助力移风易俗
高淳区西南端的砖墙镇,地处水乡圩区,缺乏公墓或骨灰纪念堂等殡葬设施。为了回应民生关切,2019年,该镇利用位于茅城村东侧的一处废旧厂址,新建了一座公益性骨灰纪念堂“福泽园”,提供3万个骨灰存放格位,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给予“入堂”补偿、减免基本丧葬服务费用……砖墙镇通过一项项贴心的举措打消了村民的担忧和顾虑。仅用两个月,砖墙镇就完成了散坟平迁。
不仅如此,砖墙镇隆兴村等地红白理事会还积极发挥作用。走进砖墙镇隆兴村河口村民活动中心的红白喜事堂,干净的大厅、摆放整齐的桌椅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免费为村民提供办酒席的场地,村民自己承担水电气的费用就行。”砖墙镇民政办主任王兢告诉记者,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砖墙镇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红白理事会章程》。“章程明确了红事每桌不超过400元,白事每桌不超过200元的具体标准,同时把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了村民认同、具有本村特色的村规民约。”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5月份以来,隆兴村红白喜事堂共承办红白事250次,开设3256桌,为村民节省186万元。
“生命园”确立绿色、生态祭祀理念
“生命园”,即现代升级版的殡仪服务机构+墓地,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场所。2020年4月建成的大仁山生命园,邻近246省道,面积逾21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交通便利。这在南京新建的生命园中颇具代表性,也是殡葬设施建设的典型缩影。
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近年来南京发展最为迅速的开发区之一,土地开发不断加速,老旧坟茔迁移量持续增加,殡葬问题一度成为民政服务的新瓶颈。大仁山生命园为市民提供一座既可以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人生后花园,又是集合墓葬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墓地景观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大仁山生命园现有殡葬服务设施,南京市还探索开设生命文化博物馆。据悉,博物馆围绕人的出生、厚养、礼葬、传承、生态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遗物、小故事为线索,教育群众更加珍惜和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死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逝者的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认知,进而逐步摒弃传统祭祀观念,确立绿色、生态祭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