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打鸟作业”,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全国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从“淄博烧烤”到“尔滨出圈”,再到此次文旅部门向明星“递橄榄枝”,热闹的联动背后,暗含生态旅游营销模式的新旧碰撞——当“流量思维”遇上“生态红线”,文旅产业该如何借势而不失控?
“打鸟”作为摄影术语,是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捕捉鸟类动态,其技术门槛与生态友好的拍摄准则(如保持安全距离、禁止投喂干扰等),本是小众圈层的“自律公约”。但李现作品的出圈,让这一专业行为被大众“看见”,也激活了地方文旅的营销灵感:观鸟胜地借机科普本地物种,非传统观鸟城市则挖掘湿地资源“蹭热点”。这场狂欢折射出文旅产业的流量考量——在保持传统山水观光吸引力的同时,生态旅游急需找到兼具科学性与传播力的“代言人”。
令人关注的是,某地搬出森林覆盖率98.8%的保护区,喊话摄影师来挖宝;某地打包六大湖泊湿地,定制“观鸟暴走路线”。差异化定位可以避开同质化竞争,然而,若缺乏科学的游客管理预案,明星引流可能带来某些乱象。这警示业界:生态旅游营销不能止于“请明星”,更需算好“生态账”。
文旅部门与明星的良性互动,应超越简单的流量嫁接,转向关乎生态价值的长线培育。邀请李现不应止于拍摄宣传片,还可设计“明星+科学家”的观鸟研学路线,将粉丝对偶像的认同转化为对生态文明的深层认知。
从“跟着明星去打卡”到“跟着科学去观鸟”,这是各地生态旅游营销必须经历的认知升级。
安徽 王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