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术前是属于抢救的状态,现在心功能也恢复到Ⅰ级~Ⅱ级,也就是病人可以正常地生活。”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潘俊看着走廊上在母亲搀扶下散步的李先生,欣慰地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本以为是感冒,没想到竟是严重心衰
2025年春节期间,41岁的李先生反复出现感冒、恶心、呕吐、下肢水肿等情况。“因为他平时饮食不太规律,一直以为是吃坏肚子,也没有重视,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我们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心电图和心超发现心功能严重不全。”李先生的母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李先生来到南京鼓楼医院。
在南京鼓楼医院急诊,李先生被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经诊断符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标准,存在显著肺循环淤血及体循环灌注不足表现。
起初李先生在心内科进行了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奈何效果不佳,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恶化,预估生存期低于6个月,于是,李先生转至心脏外科考虑行左心室辅助治疗,也就是“人工心脏”植入。
江苏首例,一次性植入两颗“人工心脏”
“为他做单心还是双心,我们团队考虑了两三次。”回想起整个过程,潘俊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发现患者右心室收缩力度非常差,胸腔打开以后就看到一个右心室,看不到左心室,基本上没有收缩。这种程度,必须要植入一个右心泵。”潘俊表示,李先生左右心室同步衰竭导致双心室泵功能严重受损,传统的单心室辅助方案难以满足全身循环支持需求,经过专家团队的讨论后,决定采取左右心同步辅助,即同时植入左心和右心双辅助系统。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双心辅助目前在国内开展极少,只有极少数单位有过临床试验的先例,在江苏还未有单位开展过同时双心植入。“单纯做左心室辅助植入手术,从202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同时双心植入江苏没有案例,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也很大。但考虑到李先生才41岁,如果只做左心辅助,肯定无法完全支撑患者的心脏功能。”潘俊说。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全身治疗调整,并制定了多项手术风险预案,潘俊于3月5日为李先生行左心室、右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心脏重度增大,心脏收缩乏力,已经到了严重心衰的末期。在外科助手、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医生、超声科医生、手术护士等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尖打孔、泵体植入、人工血管缝合……潘俊有条不紊地先后为患者植入左心辅助和右心辅助,手术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各种精密的器械,不敢有丝毫懈怠,历经漫长而艰辛的7个小时,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监护及调整同样十分重要。在各项仪器的密切监测下,如今李先生各项指标逐渐好转。“我现在感觉好了不少,感谢医生让我重获新生!”4月7日,记者在病房看到了术后约一个月已逐渐恢复气色的李先生。据悉,他原本脆弱不堪的心脏在两颗“中国心”的护佑下终于转危为安,近日将顺利出院。
人工心脏,为患者提供“心”希望
记者了解到,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治疗手段的改善,目前扩心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外科治疗,包括心室辅助和心脏移植等多维度立体化治疗方案,为不同类型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产心室辅助器械的研发和上市,为扩心病及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每年有1000万心脏衰竭的患者,其中5%左右是重症心衰患者,但是每年却只有500—600个患者有机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因此人工心脏已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潘俊指出,与传统的心脏移植相比,人工心脏具有无须等待、无须服用抗排异药物等诸多优势。同时通过人工心脏的调节,心脏功能可得到有效恢复,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拆掉“人工心脏”,恢复正常生活。现在国内有五款已经获批上市的“中国心”,让患者在手术后的早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