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南京眼/特别报道

在博物馆里,让思政课“动”起来

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徐静 供图

当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在博物馆中“行走”,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常州以“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为创新载体,让学生们在历史的回声中汲取智慧,在文化的熏陶中塑造价值观。从课堂延展到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正赋予教育更深远的意义。

通讯员 刘磊 曹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陆文杰

沉浸式学习:让文物“开口说话”

“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简称“省前中”)的延陵春秋历史博物馆,学生们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

省前中的校园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春秋吴韵馆的独木舟,从碑林拓片馆的名人字画到家书陈列室的革命书信,正在诉说时代故事。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省前中围绕馆藏资源开发了《春秋文物鉴赏》《家书传情》《常武历史名人寻踪》等五门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课堂。学生们不再只是听讲,而是通过分析文物、撰写历史故事、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沉浸式体验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温度。

“这里的文物让我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奋斗精神。”一名学生感慨道。

省前中校长黄惠涛表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课堂。”

课堂“出圈”:让博物馆成为思政实验场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不只是历史课,而是全学科融合的思政教育。”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校长王宣艳这样形容学校的探索。

三井实小将博物馆资源与思政课程深度结合,创新性地构建了“主题链式课程+体验实践模式”。学校与常州博物馆、市教科院合作,形成了一整套博物馆课程体系——从制定目标、组织研学,到实践体验、评价反思,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抗战纪念馆敬献花圈,在电信博物馆解码革命电波,在新四军纪念馆瞻仰英雄事迹……这些真实的场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历史,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近年来,三井实小的探索吸引了全国13万人次线上观看,他们的创新案例《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荣获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我们希望让博物馆走进课堂,也让课堂走进博物馆,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三井实小副校长徐静说。

在常州市第五中学,学生自发进行博物馆课程调研,在采集了1.5万份资料后,最终总结并提出了《关于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特色博物馆课程》的提案,该提案在2023年获得共青团中央的表彰。

知行合一:让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不仅要“听”,更要“做”。在星河实验小学,博物馆不只是参观的场所,更是学生思维碰撞与社会实践的课堂。

学校设计了一套“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学习体系——学生不仅要听讲解、读文献,还要自己策划讲解内容、撰写心得体会。在民俗博物馆,他们学习传统纺织技艺,设计未来劳动工具;在抗战纪念馆,他们解析文物背后的故事,策划和平主题社区活动。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六年级学生小陈在参与“科技与探索”课程后,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还邀请博物馆讲解员、科技馆专家进课堂,打造“双向互动”的学习生态。一位家长感叹:“孩子回家后经常给我们讲博物馆的故事,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责任感的培养。”

让文化“流动”起来,让思想“生长”起来

常州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思政教育“动”了起来。常州大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成立全国性的“百校百馆”联盟,觅渡桥小学打造“重走秋白上学路”和“重走秋白教育路”,教科院附属初中和龙锦小学以“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开发博物馆思政课程。从省前中的沉浸式学习,到三井实小的跨学科探索,再到星河实验小学的知行合一,常州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希望文物不只是静态展品,而是学生可以触摸、创作、传播的文化载体。”常州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戴慧表示,常州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思政教育从文化认知升级到价值自觉,最终实现“以物育人、以史化人、以情动人”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在常州,思政教育不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思想的旅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为学生种下一颗颗文化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