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奉“英雄不问出处”的同时,尊重高学历人才在平凡岗位上的磨砺方式,本该成为一种共识。与其带着偏见看待个体的选择,不如拿出理性和包容心
两年前,“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的消息曾引发广泛热议。彼时,面对“大材小用”“浪费学历”等非议,当事人黄女士曾说,自己决定留在北大食堂工作,是希望大家能吃上便宜又好吃的饭。近日,媒体记者从黄女士处了解到,她已从北大离职。
世界那么大,谁都在走走停停。据报道,在干这份工作满一年之后,她就下决心从文员转岗成管培生。这就表明,在北大做“食堂阿姨”,只是人生履历的部分内容。当一个人选择不断攀登高峰之后,这种人生方位的变化,也就是寻常之事了。
这样的努力不会白费,多年之后,当她在其他岗位做出不错的成绩之后,她一定可以发现闯荡和思索提供的厚重价值。而即使她不再成为新闻人物,也不会因此令生命的探索失去意义。
黄女士的故事登上媒体“头条”,当然和“北大研究生”的身份相关。去北大做食堂阿姨的人很多,但“北大研究生”不多,这就形成了聚焦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观点看来,一位北大研究生当然应该去做比食堂阿姨“更重要”的事。事实上,为了留在食堂工作,她放弃了很多高薪工作,令单位老师和身边同学非常诧异——这也证明她并不是无处可去,而是拥有大把“好机会”。然而,正如她所言,她在北大食堂不是做食堂经理,不是做厨师,也不是做打饭阿姨,而是在食堂里开了一个健康餐窗口,让菜品从“更少油、更少盐、更少糖”开始。换言之,这是一份带有“研究”性质的工作,谁又能武断地认为做这份工作是一种才华和资源的浪费呢?
从20多年前的“北大毕业生卖肉”引发网络激辩,到如今“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的画面继续冲击社会心理,我们不能不为公共讨论依然受到身份或学历标签影响而感到遗憾。
时代的发展,早就让唯身份、唯学历的人才观、就业观变得苍白。在信奉“英雄不问出处”的同时,尊重高学历人才在平凡岗位上的磨砺方式,本该成为一种共识。与其带着偏见看待个体的选择,不如拿出理性和包容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以极大的开放思维打开人生的格局,或者为此“破圈”。有人选择了在步入老年时“出走”,有人在漂泊之余认真读书,有人在创业失败后自浇心中块垒,有人在“撞线”之后再出发。种种精彩的叙事,在凸显了个体亮色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对于多元化的人生出彩案例,唯有以更开放、更深邃的视角审视和欣赏,我们才能告别粗浅的认知,回归到常识性和建设性上来。
黄女士依然“在路上”,且让这一片争鸣换作声声祝福。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