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7版:小记者

生命教育浸润传统底色

——龙虎塘中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

范炎培带领同学们学习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活动现场

3月25日下午,新北区龙虎塘中学邀请常州市关工委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范炎培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有关清明习俗和常州吟诵的精彩讲座。

范老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节日习俗与文化意义。通过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词,引导同学们一起领略清明节传统习俗的魅力。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活跃。

当老师吟诵起《清明》的诗句时,那平仄起伏的调子仿佛穿越时空的舟楫,让学生沉浸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中。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提升了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意识,感悟了生命的价值,增强了心理韧性。学校也将拓展教育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深植于学生心田。

龙虎塘中学 赵文佳

在这周五,我们参加了范炎培老师的讲座,这是关于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以前,我认为清明也就是个寻常的节日,无非是祭祭祖,踏踏青。可那天的讲座却为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清明。在这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以前,清明前还有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在那天,举国上下不得有明火,食物都是冷的。现如今,青团、刀鱼、田螺,都是这时候的美味。人们会举行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这些,无不展示清明是镌刻在华夏文明长卷上的独特印记,它穿越千年风雨,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底蕴。

此外,范老师还教了我们用常州方言吟诵有关清明的诗歌。范老师在讲台上深情地朗诵着,那独特的腔调,或婉转低回,如潺潺溪流;或激昂高亢,似黄钟大吕。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历史的脉搏,每一次吟唱都诉说着文化的传承。

八(1)班 黄禹森

常州吟诵源远流长。作为常州人,终于亲自尝试了吟诵。范老师的诵声,随诗句起伏,随情感曲折,听后,仿佛真的置身于旧时江南,情感从吟诵中流露出来,吟的不仅是诗句,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深情。我沉浸于诵声之中,等到自己尝试,我试着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脑中浮现的是春意,吟起了这首诗,仿佛我也置身于早春之中,雨纷纷,在家乡话的颂词中,迷失了自己。而活动也在这颂词之间,悄然结束了。

我感受的,不仅是吟诵的魅力,而且是传统的意义,更是老一辈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是古时的韵味,是诗人借诗词抒发的真情实感。

八(1)班 浦瞳

最让我期待的便是清明期间的饮食了。范老师说在常州,我们一般吃青团、煎团子、吃刀鱼、喝明前茶、吃清明田螺等。这清明田螺啊,可有话说了,民间流传着“清明田螺胜过鹅”一说,这就让人明白了此时田螺营养价值之高,通过老师展示的图片,我的口水就忍不住要流下来了。

在讲座最后,范老师用常州话吟唱有关清明的诗,古时,并没有普通话,当一首诗在民间传开时,地方人士会用家乡的方言来吟诵,当范老师用常州话唱出这古朴的诗句时,灵魂的深处,就好像真与古代打开了连接,眼前仿佛出现一位衣冠堂堂之人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八(1)班 孔晏

常州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时分竟还有编柳枝为头环这样“别出心裁”的习俗。听着范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仿佛对清明有了由衷的向往,而非先前的厌恶了。

忽然惊觉,那些曾被我视作陈规的仪式,原是一卷活着的地方志。就像此刻漫山毛竹正簌簌拔节,蛰伏地底的竹笋攒足力气,“啪”地顶破春泥,笋衣上还沾着春天泥土的芬芳。范老师的声音和着窗外鸟鸣:清明从来不是终点,你看草木都在轮回里新生。用南烛做的乌米饭,仿佛还带着江南烟雨后那沁人的芳香。而这也是我们江南清明时必不可少的。听着范老师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一青年男子,携着女儿,踏过青石板,来到山上采南烛叶,回家浸了糯米,做成香喷喷的乌米饭。这样简单的清明独有的美好,又有谁能体会到呢?

八(1)班 钱抱朴

起始范老师带着我们了解了清明常州的习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常州城的柳色染着烟雨,运河边的青石板泛着水光,老城厢里飘来艾草香。这座江南古城,正以独有的方式演绎着清明这一古老的节气。

随后一段铿锵的声音传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员范老先生刚开口,空气里就漫起湿润的雨意。他穿着靛黑色长衫,手指轻叩节拍,尾音像屋檐坠下的雨珠,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涟漪。我这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吟诗的,平仄声调像春蚕吐丝,将文字织成流动的云锦。

最难忘的是学吟《清明》的时刻。范老师教我们用“平长仄短”的调子诵读,当几十个童声齐诵“借问酒家何处有”时,后排窗外玉兰花瓣忽然簌簌飘落,似被诗句惊动的白蝶。我的声音微微发颤,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吟到恩仇心事涌”,那些躺在时光深处的文字,原来一直醒着。八(1)班 习雨萱

讲座中,范炎培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从最初的寒食节到如今融合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丰富活动的清明节,我才明白,这个节日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随后的吟诗环节,更是让我沉浸在清明节独特的诗意氛围中。当大家一起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我似乎看到了在纷纷细雨中,行人满怀思念,脚步沉重地走向墓地祭扫亲人的场景,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哀伤。而“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又让我领略到清明节踏青时的轻松愉悦,在美好的春光里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八(1)班 曹弘洁

本次活动的老师身穿一身正装,却不显严肃,反倒如早春那般可亲又充满活力,他向我们介绍清明的文化内涵与趣味风俗。

活动中,我们了解清明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由一个节气变为传统节日,它那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不容小觑。中国人最讲究吃,范老师用清明美食开头,便立马捕获同学们的吃货之心,刀鱼、青团,还有著名的清明螺,古人云“清明螺,胜过鹅”可不是白吹的。接着就是清明其他习俗了,祭祖、扫墓、踏青便是孝道文化,这是从古至今人们纪念祖先、寄托哀思的体现。

所谓“冻八九,焐春三”,清明时节气温适中,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机。范老师由古至今,娓娓道来,带我们穿越时空,探寻清明文化发展,了解古代女子在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以及古人祭祖扫墓之景,又回到现代人们春游、野餐,把清明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范老师带我们领略了清明文化习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智慧,品味诗朗诵的魅力。

八(1)班 熊子涵

组稿老师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