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国学之道(31)之思想观念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国学玄览堂(170)

(6)心性之天

在中国天人之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的心性是由外在的天地所赋予的。换句话说,人的心性是来源于天之所命。“天命之谓性”(《中庸》),此之谓也。将人的心性之源诉诸“天”乃是儒家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虽然与人是由天地所生的观念有关联,但是,作为儒家所宣扬的心性之天及其天人合一论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主要是回答和解决人性问题,进而回答和解决如何成己,如何成人,如何成物,从而最终实现人性与物性尽显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的问题。

心性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同的,也与儒道两家所共同主张的“与天地合其德”(《周易》语)的“人道法天”“天人合德”的思想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们通常喜欢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意义去理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观念的核心是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要懂得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儒家心性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论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我们在以前曾强调过,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不将“天”及天地万物仅仅看作是纯粹的客观物质性的存在,而是坚信“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德性、神性、道德性的存在。而作为人应该去效法和学习它们的种种精神品德,从而实现和完成“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我们要探讨的儒家的心性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论也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当然,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还体现在物理层面、情感层面一者的合一、合类、感应者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语),“天乃人之曾祖父也”(董仲舒语)等。同样,儒家的心性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论也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可见,中国天人之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是有其不同内涵及其意义的,对此一定要作出清晰的区分和分析。

在中国天人之学的历史发展中,“天人合一”这一完整的概念第一次由北宋张载提出。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篇》)。张载认为儒家是通过“因明致诚”和“因诚致明”两个命题得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和思维的逻辑就应落在对这两个命题所反映的思想及其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之上呢。

“诚”与“明”的问题是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所讨论的问题。《中庸》第二十一章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张载的“因明致诚”对应的是《中庸》的“自明诚,谓之教”;“因诚致明”对应的是《中庸》的“自诚明,谓之性”。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张载与《中庸》讲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中庸》是先谈“性”的“自诚明”问题,而张载是先谈的“因明致诚”的“教”的问题,《中庸》后谈了“教”的“自明诚”问题,而张载是后谈了“性”的“因诚致明”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都是在讨论“性与教”的问题。

由诚到明是率性而显至善之性的问题;由明到诚是修道教化而明至善之性的问题。因此,所谓“诚明”“明诚”的问题,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主体之人显现和恢复人之至善的心性问题。“由诚致明”是圣人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由明致诚”是非圣人以外的人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途径虽有不同,但止归皆同,都是“止于至善”。“天人合一”就是“止于至善”,而“天人合一”“止于至善”就是人对“天赋”人性中的那个“善心善性”的完全回归和实现。天人合一就是对天之诚的本性的呈现和恢复。在儒家看来,“呈现”是圣人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和形式,即“自诚明”,“因诚致明”者也;“恢复”是一般人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和形式,即“自明诚”,“因明致诚”者也。

如果再从张载紧接着的“致学而可以成圣”来看,这是在鼓励不是圣人的其他人,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致学修道而成为圣人的。而最后的“得天而未始遗人”是在提醒人们,不要仅仅把“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实现者认为唯有圣人才可以,而且要坚信一般人也完全可以做到和实现“天人合一”的,也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一般人给遗忘了,遗漏了,遗弃了!

儒家心性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论,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的实现,而且还体现在对物性的实现,人性与物性的同时呈现才叫作真正的“天人合一”啊!这亦是儒家心性之天及其天人合一论的主旨精神所在呢!换言之,能尽己性,能尽人性,成尽物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才是儒家“天人合一”论所欲实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