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
《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一书甫一问世,便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理论性和鲜活的实践性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领衔撰写的著作,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的积极响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深刻探索。通过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三重维度,该书构建起一套立足中国实践、彰显江南特色的新型发展话语体系,为新时代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一、政治自觉:以“国之大者”锚定理论创新的坐标系
在当代中国,“政治自觉”绝非简单的意识形态表态,而是对国家发展方向与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把握。该书最鲜明的特质,正是将人文经济学的研究置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框架之下,展现出“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既是对江苏既有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是对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指引。《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作者团队以“八个多月”的惊人效率完成理论建构,其背后折射的正是对“政治三力”的生动诠释——既精准把握住人文经济学对破解“发展之问”的战略价值,又深刻领悟到这一命题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契合,更以高效执行力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学术成果。
这种政治自觉的核心,在于始终将“人民性”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点。书中反复强调的“经世济民”理念,既是对西方经济学将人异化为生产工具的批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当西方经济学沉迷于GDP崇拜时,中国的人文经济学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在于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种价值立场的根本差异,使得该书的理论建构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深度共鸣。
二、理论自觉:在文明对话中重构经济学的叙事逻辑
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建构,本质上是一场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经济学革命。该书的理论自觉,突出表现为对中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书中所言,尽管“人文经济学”概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见诸西方学界,但其内涵已发生根本性嬗变。在马尔库塞批判的“单向度的人”的语境中,西方人文经济学始终难以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而中国的人文经济学,则将“人”定义为具有主体价值的“最大多数人民”,将“文”升华为涵养精神世界的文明基因,将“经济”拓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载体。
这种理论重构的突破性,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的创新:其一,在价值论层面,打破“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提出“文化—经济”共生演进的发展观;其二,在方法论层面,超越实证主义的量化分析,构建起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研究范式;其三,在实践论层面,摒弃“唯增长论”的发展迷思,确立起质量优先、效益为本的评估体系。特别是在对“苏南模式”的重新解读中,作者们敏锐捕捉到乡镇企业时代“离土不离乡”的文化密码,揭示出工业园区转型中“产城融合”的人文智慧,最终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图谱。这种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世界眼光的理论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三、实践自觉:用江南智慧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注脚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该书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命题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叙事。江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人文经济学教科书。从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的异军突起,到工业园区时代的创新突围,再到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每个发展阶段都蕴含着经济与文化协同共生的实践智慧。书中对无锡实践的深度剖析,尤其凸显出这种实践自觉的当代价值——当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重塑产业形态时,惠山泥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地标依然焕发勃勃生机;当GDP增速让位于质量效益时,“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早已在苏南大地悄然生根。
这种实践自觉的根本特质,在于始终保持着“先行者”的探索勇气。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无锡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实现的城乡均衡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太湖治理工程展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智慧;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的产文旅深度融合——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既是对人文经济学理论的具体演绎,也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最富生命力的发展逻辑。
四、三重自觉的统一:新时代发展方法论的系统创新
《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的深层价值,在于将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熔铸为有机整体,构建起新时代发展的方法论体系。这种系统创新的要义在于:政治自觉确立价值坐标,保证发展方向不偏航;理论自觉提供认知工具,破解发展难题有章法;实践自觉形成反馈机制,推动理论创新再深化。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形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观。
这种方法论创新的现实意义,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当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陷阱”,当西方经济学难以解释中国奇迹,当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生态瓶颈,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实践给出了充满希望的答案:在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中,我们看到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如何共生共荣;在江阴乡镇企业的转型中,我们读懂共同富裕如何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在苏州工业园区“双面绣”般的产城融合中,我们领略到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底蕴。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书中提出的核心命题:经济发展绝非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文明演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既是对江苏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诠释。它告诉我们:当经济学重新找回“经世济民”的初心,当发展实践始终锚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坐标,当理论创新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我们就能够创造出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文明形态。这或许正是该书给予时代的最深刻启示——在人文与经济的交响中,江南不仅书写着自己的发展故事,更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着现代化进程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