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创办于1948年,前身为“私立浦口六艺中学”。学校以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根基,在七十余载办学历程中,不断融汇现代教育理念,构建起独具校本特色的“六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育人体系。通过持续创新育人模式,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教育生态,助力每位学子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成长,拥抱幸福。
减负润心
赋能生命健康成长
在“双减”成为教育热词的当下,南京市第十四中学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全力聚焦“减负润心”,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开辟新路径。学校从多维度入手,革新心理教育模式,构建全员导师协同体系,推进作业改革创新。一系列举措精准落地,力求营造轻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摆脱重负,在愉悦氛围中提升素养,实现生命的健康发展。
全员导师,协同润心护航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减负润心?学校学生发展部副主任孔祥波介绍,学校依托全员导师制,分时段、分年级,开展系列化的专题心理拓展活动,内容涵盖新生入学适应指导、选科规划咨询、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等。针对高三学子,学校特别开设“高考助学营”,强化薄弱学科辅导训练,增强学生应考信心。学校还依托全员导师制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导师设计趣味游戏、主题讨论,学生协作互助,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特色心育,点亮心灵之光
为切实落实“减负润心”,学校开展系列特色心理活动,全方位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首创“劳动心理剧”,让学生参与创作、演绎,在劳动体验中排解压力,提升劳动与心理素质。常态化举办“心理微电影”展播,借影像呈现心理困惑与应对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解惑。学校还关注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坊,综合运用讲座、个辅、团辅等方式,传授家长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课改求新,实现作业赋能
响应新时代育人新要求,关切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展需求,在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探索作业改革,特别是作业功能的改革,提出赋能型作业理念,旨在有效落实减负、提质、增效、赋能任务,全面赋能学生素养发展。
特色强基
构筑多维发展路径
在十四中的校园里,体育赛场的拼搏、艺术舞台的绽放、劳动实践的收获,共同绘就独特育人图景。学校坚守“全面发展、分类培养、多元成才”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育人创新路径和方法,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书写生动篇章。
体教融合,锻造强健体魄
作为江苏省田径项目重点学校及省田径运动协会理事单位,十四中搭建起覆盖“基础体育、竞技体育、特色体育”的三维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课间活动普及化、社团活动专业化、赛事训练精品化”的体育特色发展之路。田径场上,运动健儿们一次次突破极限,刷新各项纪录;体育馆内,篮球社团的同学们活力四射,运球、传球、投篮一气呵成。跆拳道社团实力非凡,连续3年在南京市阳光体育节中蝉联团体冠军;星级啦啦操俱乐部接连斩获多项省市级荣誉;定向越野队则凭借智慧与体能兼具的优势,在省定向越野比赛中屡创佳绩。
艺术涵润,挖掘无限潜能
学校发挥“艺体”特色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潜能,校内现有合唱团、书法、空手道、羽毛球、定向越野等30余个社团,定期举办“艺体节”“心理微电影”展播等特色活动,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走进学校艺术长廊,篆刻社的方寸乾坤、刺绣社的飞针走线、书法社的翰墨飘香,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交融的动人画卷。
劳动启智,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的“劳动心理剧”特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贯通,形成“课程引领—实践体验—价值内化”的特色育人范式。在劳动教育实施方面,学校每学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月活动”,系统整合校园责任田、社区服务岗、家庭实践区等校内外资源,分阶段有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在2023、2024年南京市中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中,十四中师生表现卓越,多次荣获一等奖、最佳选手、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数智引擎
促发教研双轮驱动
十四中的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教师们始终如一的教育情怀与坚守,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与时俱进的持续深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科技助力,靶向精准教学
基于新时代育人要求,学校立足教情、学情,巧用智能平台与校本化线上资源,探索出一条数智赋能教学、精准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章忠春介绍,智能平台已深度融入学校教学体系,成为推动分层精准教学的得力助手。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老师们通过智能平台剖析学生在薄弱学科中的知识点漏洞,随后整合视频讲解、同类题目等优质资源,点对点地推送给学生,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提优补差服务。教师们还充分利用智能平台,课前摸底学生基础薄弱环节,课上开展针对性教学,靶向攻克学习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分层唤醒成长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还是锐意进取的教坛新秀,都具备“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高二(13)班班主任臧晓宁,已在教育一线坚守20余年。在班级管理方面,臧老师充分施展教育智慧,树立先进榜样,让优秀学生引领班级进步;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联合学科老师,凝聚教育合力;强化家校沟通,搭建共育桥梁。每次考试后,她还会邀请成绩优异、进步显著的学生分享经验,希望以此唤醒学生内心“我行我可以”的自信,增强学生“不自我设限,持续突破”的向上力量。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批培育对象、高一(4)班班主任包敏,自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投身教育,仅4年就崭露头角。包敏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有的带班方法:组建班级核心管理团队,形成“兵带兵”的良好局面;打造主体互助型班集体,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成长。
云端教研,智慧共创共进
智能化平台还为教师教研注入了新活力。各学科备课组打破时空限制,借助智能平台,线上深入交流研讨教学策略,精心打磨教学方案,为打造高效课堂出谋划策。线上线下教研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备课效率,让教师们在更短时间内汇聚集体智慧,还促进了教师间跨越年级和学科的经验分享与思维碰撞,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