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内果蔬植株青枝垂果,智慧大屏上跃动着“三农”数据流,历史老街间黛瓦青石相映成韵……南通海门擘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得益于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下简称“农村综改”)工作的积极开展。
2023年,海门成功跻身农村综改行列,成为全国10个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区域。一年多来,海门以常乐镇、正余镇为实施载体,聚焦“富民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个创新机制要求,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的9个重点改革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并逐步释放改革的强磁场。
位于常乐镇的“A+”温室工厂是长三角地区第三个“A+”温室工厂,具备现代数字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和创新应用场景。在番茄工厂,金属栽培架呈矩阵分布,生长架上等距排列着方块状椰糠基质,每块基质里均栽培着进口番茄植株,番茄植株攀附着牵引绳旺盛地向上生长,或红、或绿、或黄的小番茄缀在枝头。集成式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装置及温控设备沿栽培架精密排布,依托隐形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植株生长数据与环境参数,并同步传输至中央智能管控平台。“这个5G赋能的智能管控平台堪称温室的‘数字大脑’,通过预设生长模型,自动调节最优环境参数,实现作物的精准化培育。”工厂负责人李智军介绍,在长达7个月的采收期里,这里的日采收量可达600千克。
数智化农业生产不应止步于“科技盆景”,更需构建“产业风景”。正余镇正基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园以新建的180亩连栋大棚为核心,带动周边120亩露地种植,形成300亩规模化农业园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强盛公司全链条赋能,构建起“物联网监测+标准化种植”的管理体系,带领其他种植户年均产出绿色蔬菜770吨,村民的土地租金每亩上涨了约300元,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数字农田与共富机制的深度融合,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火速开启,现已有300人次参加了培训,骨干农民技能培训率达80%。
正余镇的“数字乡村一张网”项目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大成果。一架无人机从正余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三楼天台上缓缓调升至安全高度后,径直向种植大户的麦田飞去;室内,办事员李苏婷坐在监控平台系统前,观察着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将麦田长势、病虫害发生迹象告知农技人员,让农技人员为麦田培管开具新的“诊断书”。在农防小程序内开发了病虫害识别、AR智能问答等功能,种植户只要在手机端操作,就能轻松搞定田间的疑难杂症。“AR智能问答是基于10位专家的相关知识领域开发的,种植户提出的相关问题也会同时反馈至智慧平台,平台会及时记录与保存,镇上的农业部门跟踪了解详情,并做好相关指导与服务。”李苏婷解释。目前该系统已覆盖正余镇11个村级农场,农户数字化技能掌握率从30%提升至75%,农机利用率提升了30%。
常乐镇的乡创中心建设有人才交流中心、农业科研中心、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等,项目联动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常乐镇科创街区,形成两中心一街区,构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科创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为支撑的“1+2”产业体系。目前,中心已吸引10家意向企业及创新团队入驻,涵盖种业提升、电商直播、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已与3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3家人才团队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基地将成为农业产业、农业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高地。
严君臣 俞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