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周馨怡老师轻点屏幕,DeepSeek生成的动态长方形模型瞬间跃动。在“周长固定时面积最大化”探究课上,学生通过平板拖动滑块,直观观察长宽变化对面积的影响。当长宽相等时,面积达到峰值,屏幕上画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轨迹。“以前总是死记公式,现在看图形自己变化,一下全懂了!”学生的惊叹声印证了AI技术赋能教学的价值。
让数学思维“看得见”,这正是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依托DeepSeek技术实现“助学”精准化的生动诠释。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办学理念下,梅村实小正以AI助力“为每一个儿童画像”,以数据之力绘制属于每个“小梅花”的成长肖像。
AI+学科:教学范式的创新突破
梅村实小以“数字化转型”为支点,将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融合,构建“大翻转+微翻转”课堂模式。早在2012年,该校便与高校合作探索数学翻转课堂本土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今,在AI技术加持下,“生长课堂”迭代升级:语文学科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阅读偏好,生成动态阅读路径;数学课借助可视化编程工具模拟工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建模—验证”闭环完成复杂任务;科学课上,学生依托“AI智慧校园沙盘”开展虚拟实验,实时优化校园设施布局方案。这些变革让学习过程从“知识接受”转向“思维创生”,差异化的学习画像在深度参与中逐渐清晰。
场景驱动:打造工程教育新生态
学校以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重点学校建设为契机,构建“课程-基地—实践”一体化AI育人场景。建成“大国重器”“能工巧匠”等开放式实践基地,成立“小梅花工学院”,与村田科学实验室、维飞航空航天基地等共建研学平台。
在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社团中,学生经历完整的工程实践链。2023年,学生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无人机大赛中斩获36项省级奖项,2支队伍包揽省校园科技竞赛无锡赛区一等奖。
数据赋能:构建个性成长坐标系
该校依托校园NAS打造的校本资源库,成了AI教育的“数字基座”。86G的学科资源、100G精品课视频实现智能分类与精准推送,教师通过企业微信平台开展分层作业设计,配合科大讯飞评价系统实现学情动态追踪,让每个孩子都能调取专属成长档案,见证自己在跨学科项目、创新赛事中的思维演进轨迹。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让技术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让每个独特的生命在智慧的沃土上自由舒展。”校长邹莉表示,未来学校将依托市、区人工智能教研联盟,深化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的融合,让每名教师都能成为“技术翻译者”,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数字土壤”。李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