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一军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名字后,走出了社区大门。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犹如妻子温柔的笑颜,吴一军似乎放下了心头重担,畅快地笑了起来。“吴一军今年72岁,他的妻子徐小平,去年捐献了遗体(角膜)。没想到今年,吴一军也加入到了遗体捐献志愿者行列。”无锡市惠山高新区(洛社镇)徐贵桥社区相关负责人感叹。
据了解,截至目前,徐贵桥社区已有两对遗体捐献志愿者夫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星星之火,汇聚成文明之焰,展现出惠山高新区“向上”“向善”的文明风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艺
从一个人到一对人
吴一军的妻子徐小平于2007年5月16日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成为洛社镇最早一批遗体捐献志愿者。“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挺难接受的。但是她的态度很坚决,我就尊重她的意愿。”吴一军介绍,去年1月,徐小平身患重病,弥留之际,她叮嘱吴一军一定要完成遗体捐献的手续。“从去世到捐献,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亲朋好友都来不及通知,最后只有我和儿子与她简单告别。”
妻子的离开,让吴一军长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常常会想起妻子在世时的情景,“退休后,她是社区五星志愿者,在门球裁判领域精益求精,日常生活没有一刻是虚度的。”妻子过世之后,她的名字被刻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上,以另一种形式被人们纪念。吴一军越来越能体会到徐小平当初遗体捐献的初衷,“只要生命一直在燃烧,那么身后事就无关紧要。”悲痛之后是理解,吴一军渐渐振作,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支点。“退休前,我是从事宣传工作的,退休后,我担任了基层宣讲员,这一讲就是20多年。”吴一军道。
因为年岁渐长,上级减少了他的宣讲工作量。吴一军就自找任务,开始“笔耕”宣讲之路,“把中央最新指示精神研究透彻,结合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任务要求,我翻史籍,找典型,用生动贴地气的语言,进行故事再创作,确保让最新精神以及指示深入基层,让群众想看、爱看、抢着看!”目前,吴一军已陆续出版8部作品,总字数达320万字。奋力笔耕,书写大爱,埋头前行的吴一军,无形中与妻子实现了平行时空的同行,相扶相携,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
从一对人到两对人
除了吴一军和徐小平夫妇,徐贵桥社区还有一对遗体捐献志愿者夫妇,他们是丁兴南、张玲夫妇。丁兴南是大家口中的“热心老丁”,谁家需要修电器等爬上爬下的活儿,只要一个电话,丁兴南必到。2013年1月3日上午,刚过完六十虚岁生日的丁兴南,决定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包括角膜)。他只身乘公交车找到惠山区政府,进入区红十字会办公室。说明来意后,办公室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丁兴南,并向他详细讲述了捐献遗体自愿、无偿等原则,指导他填写《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还一并办理了公证。
2023年,在丁兴南的带动下,妻子张玲也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夫妻两人志同道合,夫妻二人均是惠山区五星级志愿者,其家庭被评为惠山区文明家庭,丁兴南本人获评“助人为乐”江苏好人。“一个社区,接连走出两对遗体捐献志愿者夫妻,是社区多年来在志愿服务领域深耕细作的结果。这两对夫妻,也是社区志愿者群体中的‘明星’‘榜样’。”徐贵桥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
据了解,该社区以“聚心暖心徐贵桥”为服务品牌,组建了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队,多年来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度,平均每年服务时长达16000小时,服务人次达11000人次。目前,徐贵桥社区有中国好人1名,江苏好人1名,陆续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江苏优秀志愿服务社区、无锡市文明社区、无锡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惠山区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荣誉称号。
从两对人到一群人
“徐贵桥社区在遗体捐献志愿方面表现突出,归根结底在于‘三献’工作宣传到位、执行有力。”惠山高新区(洛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该镇多渠道,多层次宣传“三献”(即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吴一军是基层宣讲者,在日常党课讲授过程中,他积极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丁兴南与张玲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也会向大家积极宣传“三献”的政策,让社会群众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镇相关部门全面做好社会宣传、血样采集、捐献再动员和跟踪回访等服务工作。目前,全镇累计采集志愿者血样135人份加入中华骨髓库,已成功实现捐献4例;全镇累计登记捐献遗体(角膜)志愿者28人,已成功完成捐献4人;去年全年完成全血献血478人,成分血48份,献血量达16万毫升,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