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生活中的伦理课

《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事》 [澳]彼得·辛格 著 王鑫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陆远

伦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火车司机难题”。假设你是一位司机,在驾驶火车飞驰的途中,发现前方有五个孩子无视警告标志正在轨道上若无其事地玩耍。你尝试着边鸣笛示警边踩下刹车,可都无济于事。你感到无比绝望——如果列车冲向孩子,他们将必死无疑。突然,你发现右前方有一条已经废弃的岔道,岔道上也站着孩子,不过只有一个人。只要动一下扳手,让火车拐向岔道,就可以用牺牲一个人的代价,挽救五条生命。

你会怎么做?

相信许多人会支持让列车改道的做法,因为乍看上去,五条生命的价值似乎要“高过”一条生命。然而再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做出任何选择都会面临某种伦理上的困境。比如,生命的价值,能否简单地通过数量的多少来衡量?比如,规则和生命之间,究竟以何者为更高的价值原则?等等。围绕这一核心假设,伦理学家们又构想出种种特殊的场景,彼此聚讼纷纭,既发人深思也令人挠头。

不过别担心,这只是学者假设的思想实验,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真正陷入这种尖锐而激烈的困境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普通人就不需要进行更深刻的生命伦理思考。事实上,在忙忙碌碌柴米油盐之外稍微抽一点时间,想一想“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事”,不仅是现代人的思想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义务,就像澳大利亚籍思想家彼得·辛格告诉我们的那样,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中,往往包含着生命和宇宙的重大关怀。

辛格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家之一。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在不同人心目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大相径庭。对于辛格来说,重要的事既关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小确幸”,也关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物种平等和星际宇宙之类的“大哉问”。与那些不屑于为普罗大众进行“科普式写作”的大学者不同,辛格似乎格外青睐大众媒体上的“豆腐块”。从2005年开始,他为“报业辛迪加”等报刊撰写专栏,围绕时事热点,用每篇千把字的篇幅,简明扼要地阐述相关的伦理学思考。相比起那些学院式的高头讲章,这样精炼的通俗短文往往具有大得多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事》就是这些文章的结集。就像本书副标题注明的那样,这72篇短文就像72堂伦理课,带我们从日常生活的某一个小切口进入,窥探和思考从人生到宇宙的大问题。全书依照主题分为11编,举凡“论超越生命神圣的伦理理念”“论生物伦理与公共健康”“论性与性别”“论幸福”“论政治”“论科学与技术”“论动物”“论行善”“论全球治理”“论生活、娱乐和工作”等,几乎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伦理困境的方方面面。而对读者来说,惊喜之处在于往往能同时收获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和会心不远的突然感悟。

比如,在本书开篇《一个淡蓝色小点的价值》中,辛格援引伯特兰·罗素写道,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不过是广袤宇宙中无足轻重的一粒尘埃,但这样的科学事实不仅没有令人类沮丧、虚无,反而更加衬托出那句名言的意义:“人类只有看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他所能成就的伟大。”在《明目张胆的仁慈》中,辛格支持那些“高调慈善”的行为,因为获得公众的认可,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行善动机,更何况这样最终可以带动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相比“无声的给予”,也许“把善行大声说出来”更有利于推动一个健康社会的到来。在《后继无人?》中,辛格对提醒人们深思生命延续的意义,尽管人生实苦,但这是否能成为我们放弃生育下一代的理由?或者说,对于“人生究竟值不值得”这样问题,上一代有权为未出生的下一代做决定吗?在《机器人的权利?》中,辛格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关系提出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的观点,足以震惊世界,在他看来,“更加现实的担忧并不是机器人会伤害我们,而是我们会伤害他们。……如果机器能够并且确实变得有意识了,我们会考虑他们的感受吗?”因为“迄今为止,我们与所遇到的唯一有感知能力的非人类生物——动物之间关系的历史表明”,人类尚未学会真正平等地对待另外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

翻读这些篇章,我们在惊叹作者思维广度和强度之余,或许更加能认识到,尽管今天文明世界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承认和尊重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但如何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种价值,依然是一堂终身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