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

——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中国文物报社 中国考古学会 编 陈星灿 柳士发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凤凰好书1-2月榜

□胡雪琪

提到“考古”,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博物馆里陈列在展柜中的精美文物,或许是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在古遗址里忙碌的身影。但实际上,中国的考古学绝不仅仅是对文物的发掘与研究。通过发掘出土的实物,我们能够确证中华历史、中华文明的存在与变迁,解读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踏实、更鲜明。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袂编写,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一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考古遗址,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这本书已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4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书中收录了2012—2023年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共120个考古项目,是新时代以来中国考古学成就的系统总结。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简称“十大”)推介活动始于1991年,一年一度,是中国考古界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推介活动在坚持学术标准和考古发掘科学性、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关注考古文物知识的普及、宣传与推广。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等一系列学术意义重大、备受社会关注的遗址,最初都是通过“十大”推介活动进入大众视野。12年“十大”,120个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国考古学12年来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这些遗址在年代上跨越百万年,地域上涵盖了中原与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与对外交流的生动案例。

搜集整理120个项目的资料,已然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但更加可贵的是,《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并没有简单地将项目资料按推介年份罗列汇编,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到大部分人对中国古代史的认知以及阅读和资料检索习惯,将所有项目按遗址年代顺序重新编排。全书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六个部分,对哪个时间段的考古与历史文化感兴趣,就可以“按图索骥”,迅速查找、阅读。此外,每个部分还约请相关研究方向的著名考古专家,如陈星灿、雷兴山、杭侃等撰写导读文章,概述这一时段的考古发现与前沿研究情况,更有提纲挈领的效果。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约略窥见先生们的治学特色和学术侧重点。

具体到各个项目上,《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一书在简明扼要叙述发掘概况、成果、学术价值与意义的同时,加入了大量插图。考古学是“一图胜千言”的学科,一些单纯依靠文字阐释很难理解的概念和术语,在见到实物或者相关图片后,就会豁然开朗。例如,“地层”是考古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读者,很难理解地下为什么会分“层”,不同的地层又如何划分。书中收入了很多实地拍摄的遗址剖面照片,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了不同地层的土质、土色差别,对地层有了感性的认识。每个项目的考古现场工作照,更能帮助读者体会考古人的工作状态和近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认识到考古并不是挖宝,而是科学研究。显微镜下的隋代粟粒、对出土的骨骼化石进行现场加固、参与水下考古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海底提取文物的柔性机械手……反映先进发掘研究技术的图片大批亮相,辅以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图,让全书充满了考古“现场感”,有效提升了阅读兴趣,达到了普及考古知识的目的。不知不觉间,读者就加深了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也有了新的体悟。

有人认为,考古是枯燥烦琐的,是经年累月地“坐冷板凳”;有人认为,考古是浪漫的,可以在广阔的田野中“与古人对话”,探索历史的奥秘;有人认为,考古更像一场刺激的探险活动,其魅力在于发现……但无论你怎样看待考古,在翻开《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后,相信你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新的、更加立体的认知。考古,固然有严肃乏味之处,但它包含的,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好奇与探索。它解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传递着这一延续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