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健康的饮用水、完善的下水道设计以及随处可见的干净街道,是城市必备的卫生基础设施。实际上,这些服务是城市建设者几百年努力的结果。日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卫生史》详细阐述了这一历程。作者马丁·梅洛西是环境史、能源史、公众史学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受到英国公共卫生领袖埃德温·查德威克提出的卫生理念的影响。这些城市在1830到1880年间经历了首次重大的卫生观念的觉醒——建造洁净用水的输送系统和高效的排污系统。在此之前,由于没有洁净的供水和排污系统,这些地方霍乱、黄热病、伤寒、结核病等频频发生和广泛传播,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
随着自来水系统在美国城市变得越来越普遍,老式的旱厕系统开始失灵。1880年,约1/3的城市家庭使用抽水马桶,但由于用水量迅速增加,淹没了粪坑和旱厕,污水横流,产生了重大的健康危害。
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兴建排污系统,这期间共有11个城市完成了这项工作,最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都显著减少了。该书阐述的这些史实表明,建立清洁的供水系统和有效的排污系统是城市卫生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健康生活的保障设施。
本书第二部分细菌学的革命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几十年的综合城市系统、管理新技术,以及有关细菌学的新研究和发现,它们对公共卫生思想以及技术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科学新发现的促进下,城市卫生的专业化规模逐步形成,与当时的城市规划以及景观建设发展同步。
本书更有价值的地方是第三部分有关新生态时代的发展及产生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处理中心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成为艰巨的任务,这涉及如何处理城市化不断扩大带来的污水排泄、固体垃圾处理,以及如何避免“以邻为壑”——将污水和固体垃圾向别的城市和下水道倾倒等问题。而更深远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如何避免以江河湖海为壑,把所有的垃圾和污水排向海洋。
在这个过程中,新理念与伦理问题自然被引入讨论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受到关注,即环境不只是人独享,也为其他生物共有。人类处理城市垃圾和建设卫生城市,不是把自然当作排泄场,而是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卫生史》写道,进入生态时代,一方面要解决污水溢流,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建卫生下水道;另一方面,处理日益增多的固体垃圾。这有两种方式,一是填埋,二是焚烧。但20世纪50年代焚烧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间歇式配料御渣的焚烧炉被连续加料、机械加料、连续除灰的焚烧炉所取代。然而,焚烧能否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垃圾问题,以及避免污染,直到今天都还在探讨。当然,还有一个越发棘手的问题,即随着固体垃圾数量持续攀升,可用于填埋的土地资源日益匮乏。
从19世纪开始并延续至今的供水设施、泵站、过滤和处理设施、焚烧炉和垃圾填埋场等,为建设卫生城市和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这些设施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城市建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技术处理的物质是污染源,它们经常从一个地方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司法管辖区被转移到另一个管辖区。虽然本书并未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见解和具体方案,但是提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新的科技手段,也需要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