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江苏公示了最新肿瘤监测数据:每年约29.9万例癌症新发病例,17.0万人因癌症离世。其中,结直肠癌在男性发病癌种中排第三,女性中排第四。虽说它发展周期长,被称为“最笨”的癌症,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容小觑。专家们一边探寻治疗新路径,一边提醒大众避开易致癌的生活方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吃得“好”动得少,肠癌盯上年轻人
“我收治过一名二十几岁的小伙。”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魏晓为回忆,他生活饮食极不规律,热衷深夜和朋友吃烧烤,日常几乎不运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持续几年后,小伙的身体发出“警报”——肚子疼,但他没有当回事,直到半年间腹痛愈发频繁、剧烈,才前往医院就诊。“当时就确诊了结直肠癌,且已发生肝脏转移。”魏晓为告诉记者。
不良生活习惯与癌症息息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脂质代谢的关系更为密切。魏晓为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巨变,大量红肉成为餐桌常客,蔬菜水果摄入却日益减少。“现在很多人无肉不欢,却忽略了蔬果摄入,给肠道健康埋下了隐患。”
同时,运动量不足加剧肠道问题。吃得多,动得少,脂质代谢降低引发肥胖,脂肪堆积诱导不利代谢。正常代谢能清除有害物质,生成有益物质,异常代谢却会产生更多有害物质,人体细胞经受不了这种压力,很有可能逐渐“黑化”,也就是恶变。
破坏肿瘤“舒适区”,治疗肠癌有了新方向
“过去认为抗癌就是杀死肿瘤细胞,现在发现,破坏它的‘土壤’同样关键。”不久前,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关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最新成果。魏晓为介绍,此次研究聚焦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也就是其生存的“土壤”。
根据团队在细胞培养实验中的发现,把细胞分别放在模拟人体立体环境的胶质和普通玻璃板上培养,结果两种环境下细胞生长表现差异巨大。“这让我们意识到,肿瘤细胞存在‘舒适区’。在特定环境里,它们侵袭转移能力大增,对药物的抵抗性也显著增强。”魏晓为说。
目前,医疗界改变这一环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抗血管药物。肿瘤细胞会生成紊乱血管网络抢夺养分、阻碍药物渗透,抗血管生成药物虽在肠癌治疗中有突破,但耐药问题突出;二是免疫治疗,能激活免疫细胞,不过肠癌微环境对其“不敏感”,治疗效果有限。魏晓为团队则发现了第三种方式。组织硬度、机械挤压等环境物理压力,会促使肿瘤细胞进化出更强耐药性和转移能力。“我们的研究就是深入了解物理压力变化,找到改变压力环境的方法。”这为新型肠癌治疗药物和技术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预防“最笨”的癌症,做到这两点
在研究治疗途径的同时,魏晓为也一直在为临床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结直肠癌被称为“最笨”的癌症,因为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大肠癌也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一方面,要保持营养的均衡,也就是饮食参数的相对固定。魏晓为建议每顿饭保持七八分饱,在这个基础上做好搭配,比如肉类和蔬菜的摄入要相对平衡,大致在1:2或者1:3。除此以外,不要过度吃红肉,可以用白肉替代,比如鸡肉、鱼肉、虾肉等。另一方面,要重视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千万不能因息肉小或无症状就忽视,很多肠癌都是由小息肉恶变而来。”魏晓为提醒。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江苏公布的肿瘤监测数据为大众敲响了肠癌防治警钟。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魏晓为团队的研究成果带来新希望,而那些真实病例则警示人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