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教育·人才

省锡中实验学校第一小学通过三个途径构建“书香校园”

推进整本书阅读校本化实践

在2025年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无锡惠山)公益师训会暨“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专题研讨活动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在会上作了“推进整本书阅读校本化实践”的经验分享。该校秉持“学校就是一本打开的大书”的理念,通过空间浸润、课程赋能、评价创新三个途径,构建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儿童成长的底色。

空间浸润:让阅读场景成为“会说话的书”

学校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边界,将校园空间转化为立体化的阅读载体。其一,主题场景唤醒阅读期待。例如在“至善农场”设置童话角色“三只小猪”,孩子们在自然情境中重温和创编经典;打造《绿野仙踪》主题阅读空间,将奇幻场景融入墙面、廊柱与穹顶,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文本魅力。

其二,动态书库延伸阅读触角。将图书馆藏书迁移至主题阅读空间,走廊转角设置漂流书吧,班级设立微型主题书架,实现“人在书中,书在手边”。这种空间重构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让“偶遇一本书”成为日常所获。

课程赋能:用系统设计构建“深度阅读链”

学校以“长程设计”“短程渗透”两种形式,构建“长短课程结合”的多维阅读体系。

在长程设计方面,一是推出“一月精读一本书”计划,通过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培养学生精读能力。二是推出跨学科共读项目,如科学课共读《昆虫记》同步观察生态,美术课为《草房子》设计场景模型。三是开设“你讲我评”读书会,每月举行学生主讲、师生互评的思辨活动。

在短程渗透方面,学校推出每周1节语综课,系统教授预测、批注、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同时,推出每日午间阅读,伴随诗意化的广播导语“每一次翻页都是新世界的开启”,全校进入沉浸阅读时空。

评价创新:以项目化学习见证“素养生长”

学校开设“小小书虫养成记”项目,以此贯穿阅读全过程。在阅读选择力培养上,“小书虫的书籍”板块提供分级书单,既有每个年级的必读书目,也有按兴趣定制的选读书目。在阅读思维可视化方面,“锦囊札记”等板块鼓励学生采集文本中的金句、陌生词,“创意手账”让学生通过剪贴画写,实现多元表达。实现阅读成果立体化,例如,二年级孩子们读《一起长大的玩具》,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起玩“陪父母、陪自己长大”的形形色色的玩具。

近年来,学校通过“亲子共读记录”“阅读策略卡”等过程性材料,真实记录从“教师导读”到“自主阅读”的素养进阶轨迹。2023年学校承办江苏省“童话里的世界”巡演,孩子们在省级展示舞台上,将阅读成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台童话剧演绎出来,获得广泛好评。刘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