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辅助本质是‘技术加持的作弊’,更是应聘者诚信问题。”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鲁教授表示。
“企业无法区分考生真实水平与AI润色结果,尤其是强调临场反应的面试环节,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企业抬高筛选门槛,损害整体就业市场效率。AI确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检索答案和构建整体框架,对于面、笔试者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应聘者将其完全视为替代自身回答的工具,就好比线下闭卷考试,考生上网搜索答案一样,显然是作弊行为,不可取。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健全监管机制,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AI辅助设备,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王鲁教授介绍。
另外,王鲁教授还表示通过上传简历到辅助AI软件的方式,在产生作弊问题之外,考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存在风险,“面试需提供学历、身份证、过往工作记录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风险很大,完整的考生画像可被用于精准诈骗、简历倒卖等犯罪行为;近些年求职类App泄露千万简历事件即是前车之鉴。”
“AI辅助或许能通过单次考试,但职场是持续的能力验证,依赖技术伪装可能反噬长期发展。AI辅助面试可被HR追问识破,考生与其焦虑使用技术对抗,不如加强专业沉淀与表达训练,打铁还需自身硬。”王鲁说。此外,王鲁教授还建议,部分考生不妨转变思维,利用当前人工智能手段积极训练、备考,发现短板、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