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山西太原第四十八中高一学生张斐翔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今年4月份,他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例如,“红釉葫芦瓶”应改为“豇豆红釉瓷葫芦瓶”,“白釉开片瓷砚”应改为“仿哥釉瓷砚”,“红釉缠枝花卉纹碗”应改为“矾红地白缠枝花卉纹瓷碗”。
在这则新闻里,有两个看点值得一说:一是中学生学有所专,研有所精,对文物的喜爱转化为对陶瓷领域的研究,发现文物标识错误后,不唯书、只唯实,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质疑、敢于较真的精神,让人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人该有的样子。
另一个看点在于,中学生纠错得到了博物馆及时的正向回应,馆方立即邀请这位高中生到馆与专家一道讨论研究,并很快采纳了这位中学生的意见,在文物上重新修改了标识。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被学生纠错的几家博物馆也及时对文物介绍做出了修改。
近年来,很多家长选择将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场所,经常带孩子走进博物馆,部分博物馆的一些瑕疵也暴露了出来。例如,今年3月份,成都一名初中生在四川博物院发现了一面千年铜镜出现断代错误。
应当承认,博物馆不是“博学生”,文物标识出现差错,并非不可原谅。难能可贵的是,被人指出错误后,一些博物馆不是摆架子狡辩,而是知错即改,可谓从善如流。唯有如此,才能营造良好氛围,让人敢提意见、愿提意见。
“中学生纠错”且获得回应的事件频频发生,尽管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双向互动图,也形成了良性的纠错机制,但不尽如人意,毕竟这些场馆属于社会公共场所,代表着地方文化形象,所展示的内容理应精益求精、确保准确。老是出现问题,说明部分工作人员不够敬业,缺乏审慎精神,没有真正对群众认真负责。因此,还是希望这类事情能少些、再少些。
安徽 叶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