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小记者

趣味科学进校园 探索奥秘乐无穷

南宅实验学校开展科普主题活动

4月24日下午,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现代快报邀请资深科普讲师大侠老师走进南宅实验学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课。活动中,大侠老师以生动的实验演示和互动体验,带领同学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干冰,虽然名字带“冰”,实则并非真正的冰,而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因其外观酷似冰块而得名。当干冰“登场”,周围迅速弥漫起烟雾,这奇妙的烟雾其实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实验开始,老师拿出3个量筒,分别盛有粉色、紫色和红色的水。将干冰放入紫色量筒,深紫色悄然转为浅紫色;放入粉色量筒,粉色渐渐褪去,化为透明;放入红色量筒时,红色更是迅速“变身”,先成橙色,又变为黄色。

目睹水色的奇妙变化,我满心惊奇,真切领略到干冰神奇的冷却效果。这场实验,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科学好奇与向往的大门,不仅给予我视觉盛宴,更在我心底种下探索科学的火种。

五(2)班 宿子豪

指导老师 蒋丹芳

课堂上,大家正兴致勃勃地观看老师的演示,突然,老师邀请我们上台一起做实验。这次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只见大侠老师在锅内放入酒精和纸巾,随后将其点燃,在两锅之间细心地垫上一层胶圈。“3、2、1,开始拔!”我们铆足了劲,拼命往后拉。可无论怎么用力,那半球纹丝不动。

老师紧接着为我们讲解实验原理,就在大家听得入神时,下课铃清脆地响起。带着意犹未尽的兴奋,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到教室,脑海中还不断回味着这堂科学课的奇妙。

五(3)班 谢舒雅

指导老师 朱小燕

课堂上,大侠老师先科普了干冰知识,随后便开始干冰实验。他把大量干冰放入量筒中,接着倒入热水,然后带着我们一起倒数:“3、2、1”,瞬间,筒里景象如火山喷发般壮观,大量气体迅速升腾,弥漫开来。大侠老师郑重提醒,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切不可随意触碰,否则手极易被冻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冻掉手指,接触时务必戴好手套。这一课,我学到了实用知识,还亲眼见证了奇妙现象,充实而又快乐。

二(2)班 孙棋瑗

指导老师 蒋娴

大侠老师手持干冰,耐心讲解:“干冰升华时冒出的‘烟雾’,其实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非二氧化碳气体本身。”随后,他指向桌前摆放着的3个塑料瓶,瓶中分别盛着粉色、紫色和红色的液体。

只见大侠老师将干冰轻轻放入紫色溶液中,紫色渐渐晕染,化作淡雅的浅紫色;接着,将干冰投入粉色溶液,瞬间,粉色褪去,溶液变得澄澈透明;最后,红色溶液在干冰的作用下,先是转为橙色,然后又慢慢变成了明亮的黄色。

这场干冰实验,不仅让我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更让我深深沉醉于科学世界的奇妙之中,每一次变化都像是大自然写下的神秘诗篇。

三(1)班 蒋梓彤

指导老师 陆亚芳

老师随机邀请一名同学上台,拿出两个空杯子,将自己茶杯里的水分别倒入杯中。接着,他示意同学把其中一个杯子顶在头顶转圈,自己也如法炮制。转完圈后,老师竖起食指放在唇边,向我们做出噤声的手势,随后仰头将手中杯里的水一饮而尽。起初,我还以为是老师和同学开的玩笑,可接下来的一幕令人惊叹——同学取下头顶的杯子倒扣,竟一滴水也没倒出!就在我们满脸疑惑时,老师笑着拿出同学手中的杯子,展示杯底的小粉末,原来是聚丙烯酸钠。老师解释道,这种神奇的材料吸水性超强,常被用来制作人造雪花。

下课铃声响起,我的思绪仍沉浸在这场充满惊喜的实验中。原来,科学的世界藏着如此多的奥秘与乐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六(2)班 杨镒帆

指导老师 蒋丽琴

实验开始,大侠老师先将几张纸巾放入一个凹形锅盖,喷洒酒精后点火。火苗熄灭,他迅速把白色胶圈放在锅边,再将另一个锅盖严丝合缝地扣上,瞬间,锅盖变成了一个形似篮球、长着“耳朵”的装置。老师给“耳朵”系上绳子,让我们分成两队拔河。大家憋红了脸,使出浑身解数,可锅盖纹丝不动。最后,老师放出其中一个锅盖的气体,轻轻一拉,两个半球便分开了。

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实验早在几百年前就诞生了,当时两边各用8匹马,16匹马同时发力才将半球拉开。看着眼前的装置,我恍然大悟,原来压力锅密封的原理竟和这神奇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2)班 吴梓豪

指导老师 邵渊

实验伊始,老师戴上厚厚的手套。有同学忍不住发问:“老师,为什么摸干冰要戴手套呀?”老师笑着解释:“干冰温度极低,直接触碰可能会冻伤皮肤。”随后,老师揭秘:“干冰其实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同学们顿时瞪大了眼睛,充满好奇。

老师将干冰缓缓倒入杯子,刹那间,白色雾气如仙气般袅袅升起。接着,老师往杯中加水,迅速盖上盖子,瞬间,大量白雾从壶嘴喷涌而出,宛如小型灭火器喷射,场面震撼又有趣。

四(1)班 蒋昊辰

指导老师 朱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