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名医名院

这个部位的息肉,女性要当心

近年来,随着女性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定期妇科体检成了女性的健康习惯之一。一年前,黄女士体检时查出子宫内膜息肉,近日,她来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复查,发现息肉已经>1cm,医生建议进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宫腔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均提示子宫内膜息肉,但考虑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性,需要进一步治疗。

通讯员 苗卿 葛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从育龄期至绝经后均可能出现这种息肉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妇科主任毛洁介绍,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局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生长,被覆上皮并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育龄期至绝经后均可发病,不同年龄阶段临床表现各异,对患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原因不明,常见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应用他莫昔芬、感染、宫腔操作史及遗传因素等。根据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征可分为非功能性息肉、功能性息肉、腺肌瘤样息肉、他莫昔芬相关性息肉、绝经后息肉、子宫内膜-子宫颈管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育龄期女性可合并不孕,少部分患者可有腹痛、阴道流液等。妇科检查:若未合并其他疾病往往无异常发现;若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子宫增大、宫骶韧带结节、附件区包块等相应体征;若息肉脱至子宫颈口,可见子宫颈口脱出的息肉样赘生物。

三种处理方式因人而异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患者是否绝经、有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有无恶变风险进行个体化管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原则为改善症状、保护内膜、促进生育、预防复发;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原则为去除病灶、改善症状、减少复发、预防恶变。

一方面可以观察(期待治疗),6.3%~27%绝经前无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直径<1cm)可于1年内自然消退。因此,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1cm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观察随访。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不建议期待治疗。推荐3~6个月超声复检1次,若病情稳定,则可每年随诊1次,若息肉增大或出现症状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也可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很少单独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一般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术前,鉴别真性息肉与假性息肉,或术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及恶变,对于存在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排除息肉恶变后再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药物、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子宫腔内局部使用孕激素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主要方式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刮宫术等。临床上需综合考虑息肉的大小、位置、治疗目的、手术风险、医院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复发率较高,建议定期体检

毛洁提醒,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病,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处理,目的是改善症状、促进生育、减少复发、预防恶变,个体化处理不同人群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的复发率为2.5%~43.6%,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预防应首先治疗与息肉复发有关的其他疾病,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GnRH-a等对预防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有一定作用。对于术后近期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术后药物治疗预防息肉复发,首选LNG-IUS。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低,不建议药物治疗,可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广大女性应定期体检,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可至医院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避免耽误病情及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