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明代首辅申时行故宅修缮

将保留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痕迹

春晖堂杨宅(一期)效果图

春晖堂杨宅现状

在苏州姑苏区汤家巷南首,春晖堂杨宅的保护修缮工作已悄然启动。这座位于景德路330号、古城区16号街坊内的老宅,始建于明代,因主厅名为“春晖堂”,故称春晖堂杨宅,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苏州市中医院将前二进大厅及楼厅整修后,辟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供图

这座明代首辅故宅几经易手

春晖堂杨宅原为明代状元、首辅申时行故宅。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苏州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及第,万历十一年(1583)继张居正、张四维后成为朝廷首辅。万历十九年(1591),申时行辞官回乡修建宅邸。清代《吴门表隐》记载,申宅共建有多处,“春晖堂”所在的一带就是其中一座大宅的旧址,当时名为“赐闲堂”,建筑规模宏伟,前门在景德路,后门在西百花巷。申时行在此筑园会友,唱诗咏物,留下《赐闲堂集》等众多著述。

后此宅几经易手,先后归阳山富商朱鸣虞、清朝刑部侍郎蒋楫、太仓状元毕沅、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富商梁友松等人所有,光绪二十年(1894)被珠宝商杨洪源购置用作住宅,并进行改建,将主厅命名为“春晖堂”,即后世熟知的“春晖堂杨宅”。20世纪50年代,杨宅被收归国有,成为七十二家房客的栖身之所,之后又作为苏州百货总公司的批发部和仓库使用。2001年,苏州中医院对前二进建筑(大厅、前楼厅)进行维修,辟为中医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剩余中楼厅及后楼厅仍作为民居使用。

它是苏州传统民居典型代表

春晖堂杨宅整体坐北朝南,原为两路六进,现东路建筑、西路门屋、轿厅、西侧花园及部分建筑、北侧部分建筑均已被拆除,其中一座花厅“拜石轩”于1983年移迁至双塔西院内,如今仅存西路大厅、前楼厅、中楼厅、后楼厅及西侧两进附房及东侧部分备弄。该建筑整体体量较大,布局及大木构架形式具有典型清代风格,体现了历任主人对各时期建筑风格及审美的变化,是苏州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如今除了大厅、前楼厅已修缮作为中医药博物馆外,其余部分因长期散为民居,建筑内部分割杂乱,局部违章搭建,且存在部分屋面漏水、木构件糟朽断裂等安全隐患,亟须修缮和保护。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此次修缮范围为春晖堂杨宅文物建筑本体第四进后楼厅及东侧备弄,用地面积440.2㎡,建筑面积736.65㎡。修缮工程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修复原则,在满足规划条件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分层式保护”理念,最大限度恢复建筑原有风貌,保留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痕迹。修缮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中,计划年内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