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武帝到李白,从朱棣到郑和,长干里这片圣地,后来也成为无数普通居民眷恋的“家”。前不久,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启动“重回长干里”全球征集令,邀请全球共享文明记忆。“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正好是全球征集令启动满一个月。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博物馆成功征集了20余条与大报恩寺相关的文物线索。当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推出“重回长干里”系列活动,旨在搭建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探索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已征集线索20余条,部分藏品进入入藏程序
活动现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首批捐赠者王陈鑫、沈俊伯举行了捐赠仪式,并为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胡磊介绍,截至目前,已接收到20余条与大报恩寺相关的文物线索,其中一部分珍贵藏品已进入入藏程序。
胡磊还表示,此次文物征集活动是围绕大报恩寺琉璃塔及其相关文化影响所开展的一次全球性行动。“我们期望能够打造出新时代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多元呈现形式。一方面,我们计划邀请全球范围内收藏有大报恩寺文化相关藏品的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手段,共同开展研究并进行数字化保护工作,力求重现大报恩寺昔日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联动全国各地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爱好者,以及南京本地的市民朋友们共同参与。”
此外,2025年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也延续去年首届成果再度起航,面向来自全球的新兴创意人才,征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打造的“物理实体+数字融合”公共艺术装置提案。
作为001号捐赠者,南京市民王陈鑫表示,他将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大报恩寺是我们南京的骄傲,它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每一件与之相关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次捐赠只是一个开始,王陈鑫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关注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以实际行动加入进来,比如参与全球征集活动、协助博物馆进行数字化保护等。“让大报恩寺所承载的千年文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更好地延续,让它成为我们与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的文化纽带。”
居民参与共创研讨,解码长干里的时空密码
北山门、宝塔根、聚宝门、宝塔顶……你知道吗?长干里附近曾经有这么多被时光尘封的老地名,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旧称里,藏着几代人的晨昏与记忆。
捐赠仪式后,“重回长干里——编织记忆的塔”共创计划首期小组讨论开启,9位来自南京老城南的居民、社区工作者、高校学子与文化爱好者围坐在一起,通过社区深度参与博物馆叙事的新模式,深化博物馆与社区的共生关系。大家围绕“长干烟火:大报恩寺片区的记忆与共生”这一主题,通过“记忆地图绘制”“变迁情感分享”“叙事角度征集”等环节,以民间视角拼接历史碎片。
在讨论过程中,长干里曾经的居民吴美泰率先分享了自己的过往记忆:“我从幼年一直到老年,都是在这个地方成长的。”吴美泰介绍了自己在报恩寺小学求学的经历,在他的印象中,报恩寺小学的大门正对着雨花路,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报恩寺”字样。如今,故地重游,这里已经是充满现代感的博物馆,他感慨道:“文化变迁确实不容易啊!”
“或许我们此刻站着的地方,就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曾经住在扫帚巷的居民吴静也开始回忆,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大报恩寺的故事。
年轻的文化爱好者凃秋灵分享了自己对于地点意义的感悟。她认为,一个地点就如同声音一样,具有地方性与多重性。她提到,自己来到大报恩寺后,感悟到文化意义既有流动性,也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创作与拓展。“尤其是在了解到曾经居住在此的叔叔阿姨们的故事,知晓了诸如从小学时光到拆迁,再到建造博物馆等诸多过往后,愈发深切感受到了这里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