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哥之争”“早茶德比”“花果山猴王接蟠桃”“楚汉争霸2.0开战”……这个初夏,苏超的绿茵场上,呐喊助威声交织着此起彼伏的文化密码。
而就在激战正酣、全民玩梗之际,一场名为“读城”的文化行动正在江苏铺开。阅读建筑、阅读地名、阅读老字号,城市内涵在走读之中绽放。
当苏超与城市肌理同频,当读城与喧腾赛场合辙,我们于这场奇妙共振里看到的,远不止一场球赛或一次活动,而是一场关于地域身份认同的生动实践,一曲“文武双全”的壮丽交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以武崇文 驰骋绿茵场的城市IP与文化认同
足球是竞技的“演武场”,“武无第二”是其铁律。苏超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标语能引发共鸣,正是抓住了这种竞技精神的核心。
但苏超的能量远超赛场:它点燃了城市间的“景点之争”“美食之斗”“对歌之风”,本质上,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地域文化嘉年华”。
其“破圈”密码何在?当草根足球的激情碰撞江苏深厚的地域文化,体育赛事便升华为一场盛大的城市IP秀与集体认同仪式。每一个热梗都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千百年的文化沃土:
表面上,“南哥之争”是互联网上火了很多年的、调侃南京的“老梗新玩”;实际上,这一幕折射出了千百年江苏地名的演变:南京之“南”始于南朝梁代,南通之“南”为清代区分南北通州而设;
表面上,“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以及“甜醋哪有香醋香”,是对垒城市之间,换了一个方式打擂台;实际上,“细思恐极”,这或许是诸多名特产、老字号之间“朴实无华的商战”;
表面上,“主场大营”从五台山体育馆换到南京奥体中心是因为建筑够“排场”;实际上,这背后折射出的,一座城市“场馆一哥”的变迁,究竟承载了多少市民的美好回忆,何其幸哉。
正如一位网友的感言:“我们比的不只是得分,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身份确认。”这场狂欢的本质,是植根于文化基因深处的地域认同。
而苏超的火爆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当代社会,体育赛事已成为唤醒和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最直接、最具感染力的载体之一。球队的“比武”,球迷的“尚武”,都是对城市文化的宣示与守护。
文亦奋武
深挖文化基因库,“读城”的点兵、远征与突围
如果说苏超是“以武崇文”,用足球的律动激活集体记忆,那么“读城”行动则是“文亦奋武”,它以系统性的挖掘、守护与创新,为地域精神筑起坚实的坐标,其内在的力度与决心,丝毫不逊于赛场上的拼搏。
走读建筑是一场“文化点兵”。
走进苏超各队“主场”,文化密码跃然眼前。南京奥体中心的配色,源自紫金山、明故宫、明城墙;徐州奥体中心以“汉代玉琮”为形,融“玉”“帛”之思,彰显两汉雄风。建筑不仅是容器,更是凝固的史诗,无声诉说着城市的灵魂与骄傲。
阅读地名是文脉的“远征”。
扬州《致泰州》细数凤城河、瘦西湖之缘;镇江《写给徐州的家书》从西晋“掰饬”恩情。这些充满机锋的“家书”“战书”,实则是以创意方式进行的城市文脉梳理与情感联结,在幽默中深化了对“我是谁”“从何处来”的认知。
老字号打响“创新突围战”。
常州为例,天目湖宾馆砂锅鱼头、中吴宾馆萝卜干炒饭借力苏超出圈,与南京的“萝卜大战”让一些老品牌走得更广。“读”老字号,关键在于读懂时代需求,传承绝非抱残守缺,而是以创新为刃,在市场中杀出一条生路,让传统焕发新生。
这场“读城”的文化奋武,为江苏十三市锻造独一无二的“文化铠甲”:当建筑被赋予新生,当地名不再湮没,当老字号重焕荣光,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一座座城市面向未来、自信前行的底气与锋芒。以文铸魂,以文砺剑,为江苏大地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原力。
文武双全
“苏大强”的底气、智慧与共生哲学
江苏的“文武双全”并非偶然,其底气源于深厚的经济文化根基。2024年,江苏GDP突破13万亿元大关,昂首迈入“城均GDP破万亿”阶段,经济增量领跑全国。这份“家底”的厚实,赋予文化竞争一种难得的从容与纯粹。
当然还有深厚的文化“家底”:南京“六朝古都”,无锡“书院林立”,徐州“几代帝王乡”,常州“东坡终老”,苏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南通“近代第一城”,连云港“孙悟空的老家”,淮安“运河明珠”,盐城“晏殊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镇江“满眼风光北固楼”,泰州“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宿迁“第一江山春好处”。
也正是如此,“十三太保”谁都不服谁,卷完“颜值”卷“历史”,卷完“历史”卷“格局”,看似“内卷”的盛宴,恰恰是江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鲜活、最硬核的回答。因为足够自信,才能直面调侃、敢于“自嘲”;因为底蕴深厚,才经得起这般“玩梗”;因为对未来坚定,“十三太保”才合为“苏大强”。
终场哨响,流淌不息的是什么?
无论是绿茵场上的激情呐喊,还是街巷阡陌间的静心品读,其内核高度一致——唤醒并强化对城市、对地域的文化认同。一文一武共同印证:植根于一方水土的文化认同,拥有最坚韧的生命力。
那些独特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集体情感,如同奔流不息的大运河,默默串联起十三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让每个江苏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触摸到血脉的温暖,确知自己生命的根系,深扎于这片滋养的土地。
但观江苏,武之活力何止于苏超?文之深沉岂止于读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苏大强”不可复制的精神内核与面向未来的从容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