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郁
2024年4月30日,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去世,享年77岁。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奥斯特是我阅读谱系上非常重要的作家,有段时间,我非常迷恋他的小说。奥斯特属于出手即巅峰的类型,他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非常惊艳,用侦探小说的形式探讨偶然性、身份和语言等类似后现代的命题,读起来非常过瘾。但这部小说框定了某种奥斯特式的写作风格,导致很多读者读了他的很多作品之后,会认为他一直在重复自己的很多写作命题。
我上次读他的作品是《4321》,这是奥斯特2017年的作品,入围了当年的布克奖。说实话,这部小说在奥斯特的作品中并不突出,属于读完就不会重读的类型。相反,他最好的作品依然是《纽约三部曲》《幻影书》《月宫》。
奥斯特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是《鲍姆加特纳》,这是他2023年的作品,刚刚有了中文版。这部小说只有两百多页,讲述了一个老教授晚年的所思所想。这位教授叫赛·鲍姆加特纳,已经七十岁了,在普林斯顿大学教哲学。他的妻子安娜十年前因意外去世,他一人独居至今。小说开篇是一连串的意外事件,非常吸引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全盛时期的奥斯特。鲍姆加特纳不小心被烧水的炉子烫伤了手;他经常买一些不读的书,让快递员上门,借此机会搭个讪,聊会儿天;一个意外的电话打来,他得知经常来帮他打扫的清洁工今天不能上门,因为她的丈夫不小心被锯掉了两根手指;一个年轻的抄表员上门抄电表,鲍姆加特纳带领他去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摔了下去。
一切看起来都是生活琐事,没有任何主线叙事。我们所期待的奥斯特式的情节都没有发生,没有悬疑,没有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没有一个奥斯特式的同名人物出现,所有的人物都是正常的。但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么多看似轻松琐碎的铺垫,就是为了强调一个七十岁老人的痛苦和孤独。十年前妻子安娜去世,他一直沉浸其中,无法摆脱。他怀念去世的妻子,阅读和整理她的文章,帮助妻子的诗集寻找出版商——妻子是诗人、翻译家,留下了不少手稿。他从手稿中发现了妻子的自传,描述了妻子和她初恋男友的故事——这个手稿章节构成了小说重要的部分,也是奥斯特小说中常见的桥段,用手稿讲述过去的历史,解构现在的生活。他在夜晚听到了电话铃声,电话中传来已经去世的妻子的声音。他知道自己产生了幻觉,他开始收拾妻子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这一切都显示出这样一种征兆:“鲍姆加特纳仍有直觉,有爱,有欲望,并想活下去,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部分已经死去。”
很显然,《鲍姆加特纳》不是一部典型的奥斯特式的小说。但它依然是一部让人难忘的小说,它就像一个老人晚年坐在阳光里,脑中不断闪回着即将完结的一生,这些吉光片羽的片段和生活瞬间,构成了散文一样的小说,读起来让人伤感、怀念。就像《纽约时报》中的一篇评论总结说,这部小说是可爱的、温柔的,也是古怪的。
其实,它还具有奥斯特小说的很多特征,比如非常容易读,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你手不释卷,沉浸其中。当然,这部小说最奇特的地方大概在于结尾,当鲍姆加特纳开始重新升腾出生活的希望,他驾车出行的过程中,差点出了车祸。结尾在他向人求助时戛然而止:“我们的主人公就这样顶着寒风,额头上的伤口还淌着鲜血,踏上了求助之旅。当他来到第一栋房子前敲响房门时,S.T.鲍姆加特纳传奇人生的最终章就此展开。”这个结尾有种意犹未尽的玄妙,就好像小说还有续篇要写、人生还有未完结之事,小说家等着书写鲍姆加特纳七十岁后的精彩人生。但现实中的奥斯特却在2024年4月30日去世了。我们习惯了小说家在虚构的文本中铺陈精彩的人生,但现实正好相反,他留下的这个结尾让我们目睹了小说的未完成之美。
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曾经嘲讽奥斯特的小说是四不像,说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读——这听起来像是批评,我怎么感觉是在夸赞——奥斯特的小说大多很成功。在艺术和商业性上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这点让文学批评家不以为然,好像只有那些深奥的后现代小说才是他们最为钟情的文本,易读的文本没有文学批评的存在之地。奥斯特的小说不需要文学批评来解读,他的小说已经足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