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杨清生
我说的儿时,已是七八十年前。镇淮桥哩,老门东人叫作南门桥,现今还在中华路原地,架在秦淮河上。
那些年,端午节,或家中来客,妈妈递给我一只蓝边大碗,催我早点去沙湾口儿,斩碗烧鸭。她上大灶炒两个日常蔬菜,再炖个汤,待客、过节都不算寒酸。
鸭子店,紧挨镇淮桥西侧的钓鱼台巷口,百姓叫它沙湾口儿,在这一带很有名气。老板三四十岁,微胖,话声响亮,人也开朗。他喜欢腰间系张大荷叶当围裙,挡住斩鸭子时飞溅的油卤肉沫。斩好的鸭子整齐地码在碗中,浇够卤汁,再用小荷叶盖上,让顾客一路放心地端回家。
烧鸭店离我家不远,走出膺福街,横穿中华路末端的镇淮桥,西行四五十步就到,边走边玩,也不超过十分钟。
镇淮桥不宽,是座古桥。开始是军用桥,栉风沐雨,百年沧桑,现今已成为与中华路同宽的景观桥,深绿色的秦淮河水,从桥下缓缓地流向武定桥,流向文德桥,偎在夫子庙身旁,常年诉说着桨声灯影的岁月故事。
镇淮桥建在中华路南端,正对举世闻名的中华门城堡。百年来,中华路一直是城内主干道,十分繁华热闹。路两边绸布庄、鞋帽店、糕点铺、商场、菜馆、茶叶行、水果摊,一家连一家,横的大字店牌,竖的广告旗招,色彩纷呈,目不暇接。马路上,汽车、轿车、马车、三轮车、黄包车和自行车,川流不息。车声、人声、声声入耳。老街小巷,住久的孩子,有了玩伴自然喜欢一道溜到镇淮桥,看车、看人、看热闹。跑到桥底下,卷起裤筒摸小鱼小虾。偶尔,抬眼还能看小木船,从身边划过。
镇淮桥,应该是我走过次数最多的桥。再无其他大桥小桥可比。可以说,从膺福街到镇淮桥,从镇淮桥到三山街,两站路旁的每棵梧桐树,每根木电杆,每段路牙子,都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距镇淮桥北端二三十米处,有家大鑫茶叶行。父亲帮店里下乡押送茶叶,小孃(小姑妈)也在这家茶叶行上班,伏在长桌前,分拣茶叶。小孃喜欢我,常常带我去茶叶行,每次途经镇淮桥,我总会放慢脚步,或停一会儿,看看桥那边糖坊廊、钓鱼台河边的大小河房,或看看紧闭城门,满脸沧桑的古城堡……
好玩,人的天性,有吃有玩孩童才觉得幸福。
海棠花开的时节,有天父亲押车在外三四天,半夜归家。第二天早上,搀着我的小手,轻声地对妈妈说,要带我出去吃早饭。老门东人家早餐老三样:烫饭、烧饼、蒸儿糕。出去吃什么呢?我跟在父亲身边,开心地想着。走出膺福街,右拐,踏上镇淮桥。父亲突然停住脚步,扶着桥栏,仰头在想什么。这瞬间,我盯住他的脸,什么也没问,仿佛眼前的车辆行人,桥下的鸟雀,耳边刮过的风,一下子都寂静无声了。很快,他又搀起我的手,转身返回桥头,快步来到背贴城堡,一家叫金钰兴的名菜馆,买了二两牛肉锅贴、两碗长鱼面。这是我儿时吃过的最美的早餐。锅贴黄而不焦,脆而不僵,肉馅饱实;长鱼面细腻又筋道,鱼肉嫩滑,汤汁鲜美。我闻着面香,馋得好想一口吃光,却又怕很快吃完,下一次再吃到这样的早餐,不知猴年马月!
这顿在镇淮桥旁跟父亲吃过的牛肉锅贴、长鱼面,七十余年间,不知为什么,常常记忆与感觉齐齐复活,心里霎时充满幸福感。
如果说,常跟小孃去茶叶行上班,喜欢趴在楼窗前观看中华路上穿行的车辆、来往的路人,不如说是想吃楼下烧饼店里的酥烧饼。记得,到了吃“下粥”时候,小孃和几位阿姨会下楼买烧饼。小孃只让我吃一块,其余的包在手帕里,带回家分给弟妹吃。有天,我捂着口兜里的酥烧饼,刚跟小孃走上镇淮桥,突然身后一声惊叫,回身看去,一辆黄包车“钓鱼”了!车里的胖女人和身旁的小女孩,都仰面摔倒在地上。拉车人压不住前杠,被吊在半空,车翻了,仿佛一条大鱼咬住鱼钩,鱼竿弯成了弓,人们戏说这叫黄包车钓鱼。后来,还听过大人说:漂亮的女人,穿旗袍,穿裙子坐黄包车,上桥拐弯常会“钓鱼”,摔得不重,却很尴尬。
坐黄包车上坡有“钓鱼”的尴尬。无轨电车,转弯,常“掉辫子”抛锚。我在镇淮桥,几次看过无轨电车“掉辫子”停在路上,司机赶忙下车跑到车尾,拽住“铁辫子”挪来移去,努力让它重新勾住电缆轨道。这时,我还看过有人扛着长竹竿赶来帮忙推拨。
那时中华门城堡长年不开放,城门紧紧地关闭着,背贴城堡,迎街开着几家粮油店、木器店、绳索店、铁匠铺和竹器店,生意尚可。扛着竹竿跑来帮忙的就是竹器店里热心肠的小伙计。
1963年,人们开始学雷锋,小学生最听话、最积极。途经镇淮桥,常会看见结伴做好事的小学生。他们手上抓住一根粗绳索,有的还系上铁钩,见到小板车载着重物上桥,他们立刻跑过去,绳索勾住车把,几个人一起帮助拉车上桥。
镇淮桥坡度虽平缓,大板车上,捆上一台沉重的机床,上桥时,三个拉车壮汉,头低到膝盖那般使劲,车轮仍然前行艰难。这时,会跑过来几个小学生,叽叽喳喳,讨论几句,随即拉的拉,推的推,加上跑来帮忙的路人,一道喊着推着,大板车很快上了桥。下桥车重惯性大,怕刹不住,大家不敢松手,只是又把“拉”变成用力“拽”,让大板车缓缓下桥,不出事故。好事做到底!
就凭看到小学生在桥头帮助推车、拉车,不是好玩,不是作秀,更不是为口号,而纯粹是助人为乐做好事,我就忘不了儿时的镇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