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突出,竞赛获奖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列第六;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从“跟跑市场”转向“需求引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密切对接的结果。日前,三江学院校长王芳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专访。
通讯员 季丹军 吴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文
李广冬/摄
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五个突破”
三江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持续发力。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3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部教材入选省级规划教材。围绕“全面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未来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育人目标,学校聚焦5个关键突破点,2024年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构建“五育并举”课程新体系。设置劳动创造与社会认知、人文社科与艺术审美、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自然科学与数智素养等五育新模块。
二是形成激发学生潜能的新路径。学校大幅优化了学分结构,严控学分总量,四年制不超过160分,扩大选修学分比例,明确跨学科学习要求。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的跨学科课程,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复合思维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知识图谱”驱动教学的新引擎。面向核心课程,各专业构建覆盖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的课程知识图谱,基于知识图谱系统建设视频、案例、实验、数字教材等教学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核心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产教融合”赋能能力的新范式。学校把产业界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规范,及时引入课堂和教学内容,让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在毕业环节,除了传统的论文设计外,学生的工程创新、重大设计、新产品研发等应用成果,也可以作为毕业成果,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五是“交叉赋能”面向未来的新动能。强力推动学科交叉,明确跨学科课程的学分要求;大力加强数智赋能,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必修的数智素养课程(如人工智能导论等);着力提升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营造智慧教学的文化氛围,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面革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
王芳校长坚信,新方案的落地实施,将有力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四个维度”
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如何才能从“跟跑市场”转向“需求引领”,使学生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王芳校长介绍了学校在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中探索的创新实践。
一是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急需人才发展实际,健全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形成了从市场调研到行业论证的专业管理闭环。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加强协同,依据各专业招录比、就业率、转专业情况、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等数据,优化调减10个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二是在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方面,着重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实施“早进企业、真做项目”的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进入企业,接触行业实际,为后续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通过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案例,确保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是在“双千”计划中的微专业建设方面,作为学校就业育人的创新举措,突出微专业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的优势,鼓励面向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3个方向,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参与微专业开发与建设。2024年,学校培育建设微专业26个,其中12个微专业成功开设。
四是在国际专业认证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和质量保障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模式,以国际化的权威认证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2024年,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成功进入ASIIN认证序列。认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校文凭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更是全球通用的能力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