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40分钟的课用3小时“翻译”

听障女生以优秀成绩绽放毕业典礼

胡颖以及获得的荣誉证书 通讯员供图

6月24日,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一名优秀毕业生代表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2025届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听障女生胡颖。因先天失聪无法正常接收课堂声音,每节40分钟的课,她都要通过录音转文字后,再花费3小时逐字“翻译”、整理笔记。无数个深夜的独自深耕,让她最终以4.01的平均绩点圆满毕业,大学期间,她获得多项奖学金、全国计算机大赛奖项、三好学生等诸多荣誉。

通讯员 王雪晴 杨子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出生后坠入无声世界

胡颖,江苏盐城人,出生于2002年的她因先天原因,几乎没有听力。家人没有放弃,最终通过手术,借助辅助人工耳蜗,小胡颖终于有了些许听力。

外公外婆是胡颖童年成长的坚强后盾。在启蒙教育阶段,外婆在北京找了一家康复幼儿园,在这里,胡颖学会了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的发音;到了上学的年龄,课堂声音于胡颖来说如隔着磨砂玻璃,外婆就搬来板凳坐在教室旁听,回家再将知识点“翻译”给胡颖;高中时期,压力骤增,“40分钟有25分钟的内容我听不清,我只能用睡觉休息的时间去补偿学习的时间。”

终于,胡颖凭借顽强的意志力,顺利通过本科线,如愿进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40分钟课花3小时“翻译”

大学的课堂并不比高中轻松,相反,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更多。

“有的课我能‘听’下来,有的课,40分钟我要花3小时重新‘听’一遍。”上课时,胡颖要用电子设备录音同步转文字,边看文字边理解,理解不了的,课后再慢慢整理笔记,有时一整理就到半夜。

“她非常乐观,不卑不亢,会主动分享资料给朋友。”班长小丁表示,胡颖有很多和自己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不仅成为朋友,还作为搭档一起参加过很多比赛。

四年的付出,终究有了回报。自入学到毕业,胡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两名,最终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毕业,更以优秀毕业生代表站上毕业典礼的舞台。

翻开她的毕业答卷,也是十分耀眼,四级成绩514分、绩点4.01,多项奖学金获得者、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获奖者。

未来注定“听”得见回响

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院校,胡颖说:“医学行业本身的自我实现价值感比较强,帮到别人我会比较开心,有成就感。”她也坦言,希望能接触到前沿治疗耳聋的新技术,让自己和更多听障患者重新感受这个世界。

目前,胡颖正在积极准备一些招聘考试,她希望早日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为社会作出贡献。喜欢诗词的胡颖,采访结束前送给自己一句诗,“融钗夜铸太阿剑,折竹声破求凰音”,借用古代女子从柔情走向坚毅,勇敢追寻目标的心境,虽发音不是很清楚,但足见胡颖内心对未来的坚定。

“虽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比大家少,但心里不缺的是一股向上的劲儿。”老师牟童这样评价胡颖。成长的路上,伴随着家庭、老师、同学们无声的托举,这些早已化作胡颖血脉里奔涌的力量,铸就了她把“不容易”活成“不一般”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