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

高校大门难打开,阻力在哪里

如何在兼顾高校正常管理秩序和氛围的前提下,建立起科学的开放机制,令校园安全问题和群众合理诉求都得到呼应,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命题

在7月2日凌晨上海交大通报“学生疑被校外人员殴打”事件之后,“大学校园不该开放”的声音又起。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在发生殴打事件的背景下,反对大学校园开放者不及时利用这一鲜活的“依据”提高音调,那才会让人感到意外。

有网友表示,该校一名学生在体育场训练期间被飞来足球打中头部,踢球者为校外两小孩,该学生在与“肇事者”女性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身体不适倒地,遭到持续脚踹、肘击。而媒体记者搜索发现,有疑似该学生发文介绍事情经过时,承认骂过脏话。

在警方介入调查之后,此事原委和性质不难厘清。这么一起小纠纷居然发酵成上了热搜的“公共事件”,让人惊愕莫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这起事件都和高校关不关上大门没有必然关系。换言之,这种事,大门内外,都可能发生。假如这事发生在校外,又该如何看待?难道还要对外出的大学生“禁足”不成?所以,以此事件为由,主张关上高校大门,逻辑上并不畅通。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校园开放难”并不鲜见。2023年12月,北京大学工学院一副教授“跨栏”进入北大校园的旧闻引发的喧嚣,一时难消。

7月2日,在一则“新华网视评”中,新华网评论员直言一些校园大门“欲开又止”:有的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但不是名额太少就是预约程序繁琐卡顿;有的像是“挤牙膏”,没预约平台不说,还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的干脆完全封闭不让进。

高校开放难现象频发,阻碍了校内校外的良性交流和资源共享,有违大学的开放包容精神。

教育部曾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依赖公共财政维系和保障的公共教育资源,尤其应该打开“胸襟”,而不是与校外群众形成深度隔阂。

近年来,围绕此类现象和话题,现代快报多次刊发评论员文章表明立场。例如,《大学和景区“敞开胸襟”到底难在哪》一文提醒:高校大门敞开,是多年前就有过的常态;《校园开放,北大不妨“一步到位”》一文提出:关键是,管理者愿不愿跳出管理“舒适区”,以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和公众。

其实,个中道理并不深刻。但一些高校不管不顾,依旧按照自己的喜好,给群众“入校”设置障碍,令人遗憾。

当然,大学的苦衷和管理难题,也应被正视。如何在兼顾高校正常管理秩序和氛围的前提下,建立起科学的开放机制,令校园安全问题和群众合理诉求都得到呼应,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命题。

回避和敷衍,不是办法。积极回应民声,积极改良管理机制,才是可取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对社会人员入校百般限制和对大学生外出实行“中小学模式”、把大学生当成中小学生管理,可谓“一体两面”,集中暴露了一些高校管理思维落后、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是时候深刻反思和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展现高校的亲民形象了。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