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如约而至。
15年来,作为全国唯一每年举办且从未间断的大型图书展会,有着“书超”之称的江苏书展,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成就了一份文化传奇。
本届“书超”与过往“书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在这个夏日遇见了苏超,且加入了“苏超单元”:“书超”苏超梦幻联动展区亮出十三座城市文化名片、提供踢球互动和市集体验,苏超球员则录视频为书展打CALL……
我们的面前,是豁然开朗的局面:“‘文’有读城、‘武’有苏超——‘文武双全’新江苏”。经济大省和千年文脉、苏超狂欢所生发的“化学反应”,展现了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新江苏的昂扬格调。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苏超的文化属性、文化底蕴和支撑江苏书展的文学江苏、文学中国,本质上一脉相承。而把江苏书展视为“书超”,既是以“联赛”的定义加以审视,也是以更深的内涵加以期许。
“书超”作为全国出版发行业的高峰盛会,主功能很明确:展示行业最新发展成果,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尤其是直接和市场对话。但15年来,更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它的“生意经”,而是它别开生面的主旨:“阅读的盛会,读者的节日。”这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是人间至难。而“书超”努力兑现这一诺言,书写了诸多纪录和佳话。
在技术层面,江苏书展几乎已经做到极致:展区面积逐步扩大至32000平方米、线下书展和“云上书展”并行、“好书+展陈”模式打造高品质文化盛宴、“江苏最美书店”评选别开生面、“名家+传播”引来签售长龙、文化市集展示江苏各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书超”从来不只满足于办好一个展会,也从不止于在技术层面的精进。举办“与世界一起阅读中国文学”,推动“苏版好书”走向世界,折射了“书超”宽广的文化视野。特别注重青少年阅读推广,助力一代代小书迷成长,则反映出“书超”的抱负。凡此种种,勾勒出江苏书展的千面风姿、万般活力。在创新动力的加持下,“书超”必能呈现出盛会、节日的更佳面貌。
一个地方性的书展活动在锐意建设展销平台且取得丰硕成果之后,为何还要孜孜追求更大的价值和责任?这种更上层楼、自我超越的动力源于何处?
一言以蔽之:“人民至上、读者至上。”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就此而言,在精神田园里精耕细作,实现经典流传、人心相通的目标,必然成为“书超”的核心追求。
“书超”15年,志在耕耘人心。“书超”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所为何来?无非是“以文化人”“以书润心”。
如果说方兴未艾的苏超为江苏“十三太保”营造了“人民足球”文化和一片广袤的足球绿茵的话,那么,“书超”已经成为8500万江苏人的精神田园。
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线上线下销售2.52亿元,这个经济学数据显现的其实是江苏人精神田园的丰沛。2024年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90.3%,就是明证。
书展的终极意义,绝不止于“账面”上的收获,更显现于书籍对于世道人心的润泽和激励。
街头听红楼的外卖大叔获南大教授赠书、江苏“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赶时间的间隙传送阅读的快乐,此类实例说明,越来越多的江苏人在阅读的世界里沉醉,于共享共振中共赴佳境。
“书超”15年,贵在执着“逆行”——在浅阅读消解阅读耐心、短视频争夺受众眼球的当下,“迎合”变得异常容易。但“书超”走的是另一条路径:和“浅阅读”“娱乐至死”反其道而行,全方位展示优质图书、全领域扩容读者大军,深度聚焦公众的人格塑造与人文素养提升。这一场严肃的、如诗如舞的“逆行”,并不孤独。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它是一片麦浪,也是一片森林。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这一谆谆之言,为深化全民阅读乃至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
涵养浩然之气,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
何以涵养浩然之气?不外乎立志、立德、树风——让书籍里的养分,助人茁壮成长;让书籍中的光,照亮个体前程;让书籍中的思想,在一个社会汇聚成河。
这正是“书超”努力的方向,也是“书超”不断进步的动力。“书超”15年,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这份质朴与坚韧,感人肺腑。
时间终究是一份精神供养的力量。我们相信,“书超”播下的读书种子会长成大树,升华的高尚情怀会成就最美乐章。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