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第十五届江苏书展

张新科新作《铁语》江苏书展首发

张新科新作《铁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3日上午,作为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开展重头戏”,“重温跨越国界的抗战史诗——张新科《铁语》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铁语》作者张新科,中国前驻韩国大使邱国洪,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孙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等出席活动。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赵阳主持。

《铁语》是张新科历时八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抗战历史小说,讲述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凡流亡中国,组建抵抗组织,在中国民众的支持下,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坚强意志,以及与韩国志士血火淬炼的真挚情缘。小说拓展了抗战文学的描写空间,填补了这一表现领域的空白。

孙敏在致辞中表示,张新科是革命历史题材和谍战题材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新作《铁语》在沿着以往写作脉络的同时,做到了有创新、有突破。《铁语》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当代抗战题材原创文学的视野,也为中韩两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了解这段共同的历史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读本。

邱国洪称,《铁语》是一部难得的反映近代中韩两国人民友好历史的佳作,该书在中韩关系发展的新时期正式出版发行,将为增进中韩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发挥积极作用。

发布会现场,范小青、汪政、张新科就这段“跨越国界的抗战史诗”展开深入对谈。

当一本厚重的50余万字新作《铁语》捧在手中时,范小青难掩震撼之情。从早年令人耳目一新的《远东来信》,到《苍茫大地》《铩羽》《鏖战》系列作品,直至今日的《铁语》,张新科始终如一地锚定革命历史题材,以专注之姿在创作之路上深耕不辍。“几乎每年一部作品,张新科都要走访很多地方。”在范小青看来,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既是优势亦有挑战。丰富的史料为创作提供了素材,却也可能成为文学想象力的桎梏。而张新科成功经受住了这份考验,他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搭建起精妙的平衡。“铁语静默,热血有声”,范小青称其创作堪称“钢魂铸就”。

汪政评价《铁语》这部作品兼具国家叙事、人类叙事、跨国叙事等多重维度。“小说所展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意义。”同时,作为“理工男”的张新科,将工程思维融入文学创作,其作品结构精巧,前后呼应严丝合缝,将浩瀚历史巧妙植入谍战叙事框架,每个细节都拿捏精准。

谈及创作脉络,张新科坦言,早在《远东来信》时期,他便已明确了创作方向。这部讲述中国人民拯救三万犹太人的作品,促使他远赴美国、德国、波兰等涉及那段排犹历史的发生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谍战元素、跨国叙事交织,这类作品非常难写,却也极具吸引力。”不仅考验着创作者的体力与史料掌握能力,更需要扎实的田野调查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走过六十多个国家、具备外语交流优势的张新科,自觉肩负起这份创作使命,“这几个因素综合考量,我不写不行。”

张新科回顾了创作《铁语》的过程——三十多年前,留学德国期间与韩国留学生交流时第一次听到“金凡”这个名字,出于好奇查阅了很多史料,这才了解到这段波澜壮阔的隐秘历史。彼时中韩尚未建交。为了写作这本书,他2018年起先后四次赴韩,拜谒义士纪念馆;在国内沿着小说主人公金凡的原型——金九当年的行走路线,实地考察了上海、嘉兴、南京、重庆、镇江等十三座城市。

张新科称,《铁语》遵循“基于但又不囿于史实”的创作原则,希望以丰富的细节、文学的叙事,让历史有温度,进而实现两个创作初衷:一是弥补中韩两国青少年对相关抗战历史认知的空白,以文学形式记录史实;二是通过作品诠释中国人在艰难岁月中仍坚守的“亲仁善邻、厚德载物”精神——从政府到知识分子,从车夫到船娘,对无论犹太人还是韩国抗日志士的庇护,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