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提振的新引擎,江苏的夜间经济发展情况如何?10月16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2025年江苏省居民夜间消费意愿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夜间消费金额占日常消费金额比重已达四成,居民夜间消费内容TOP3分别是购物、饮食、娱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梦云
江苏人夜消费内容TOP3出炉
夜经济趋于旺盛但仍需挖掘
本次江苏省居民夜间消费意愿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线上问卷调查、桌面研究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江苏夜间经济趋于旺盛,消费潜能仍需深度挖掘。江苏居民夜间消费仍以线上消费为主导(74%),线下(50.6%)夜消费有较大潜力可挖。
江苏省夜间消费的线上渠道以外卖和综合电商平台为主,选择占比分别达到59%和57.5%。夜间线下消费渠道方面,夜市、集市是江苏居民参与夜间消费的首要渠道(66.7%),线下综合商超的选择率(62%)位列第二。
江苏居民夜间消费内容以基础需求为主,娱乐与文化消费潜力有待释放。江苏省内居民夜间消费内容TOP3为购物(56.8%)、饮食(53.7%)和娱乐(47.3%)。健康生活是江苏省居民夜间消费的首要动机(59.2%),国潮文化、体验消费显现潜力。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当前江苏省夜间消费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9.6分,处于良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从居民不满意原因的反馈结果来看,当前江苏省夜间消费可能存在类型单一的问题,结果显示:“夜间消费类型单一,缺乏特色消费活动”是居民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约占53%;“夜市地点的固定性不足”和“交通便捷性与安全性有待提高”,分别占39.6%和33.1%;还分别有27.3%和25.3%的居民认为“夜间消费环境与卫生条件需要改善”“消费场所营业时间不够长”。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夜间消费金额占日常消费金额的比重已达四成(40.3%),显示出消费增长新势能。同时调查发现,若夜间娱乐、夜间旅游、夜间购物、夜间饮食、夜间展演等消费配套水平能够得到改善,近90%的居民表示肯定/可能会增加夜间消费。
省消保委“把脉”夜经济
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品牌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打造“苏夜慢生活”品牌矩阵,形成主客共享消费空间。省内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发掘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品牌。如南京可以“夜之金陵”为主题,推出“金陵夜宴+AI互动剧场”;苏州则以“姑苏八点半”为切入点,深化园林夜游,开发“园林夜宴+昆曲实景演出”;徐州通过“国潮汉风·夜彭城”结合汉文化遗址,打造“汉服夜游+汉风市集”,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感受汉文化的魅力。各县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掘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品牌。如昆山可以探索“工业夜经济”,形成“一市一品、一县一景”的品牌矩阵。
完善夜间消费生态,打造复合型消费场景。参考“苏超”成功范例,建议以类似大型体育赛事、展演等举办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娱乐性、体验性和富有文化意蕴的综合性夜间消费场景,充分释放“赛事+旅游”“展演+旅游”等复合消费新模式潜力。
关注全龄友好业态发展,构建群体化的消费服务体系。针对青年群体,可着力构建多元化夜间消费体系,一方面打造“江苏非遗+二次元”联名活动与产品;另一方面,打造“国潮主题夜市”,引入汉服租赁、古风摄影、非遗工坊体验,激发青年群体的消费热情,释放夜间经济的增长潜力。针对中年群体,建议着力构建多维度的亲子互动消费场景体系,重点开发具有代际共享特征的复合型消费产品。如可结合城市景观开展亲子夜跑活动,打造“亲子荧光夜跑”路线;推出“夜间亲子探索营”,结合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过程。
政府托举精准发力,完善夜间经济支撑极。一是加强资源整合,联动周边文旅资源。二是营造夜间消费氛围,创造居民消费窗口。在时间维度上,可增设“夜经济专线”公交,如“夜游玄武湖专线”和“运河夜游专线”,连接商圈、文博场馆与夜市,进一步激活夜间消费市场。
加强信息宣传力度,贯通居民需求通道。可联合相关地图或生活服务类平台,开发“江苏夜生活地图”小程序或APP模块,集成全省夜间商圈、夜市、演出场馆、体育场所、公交延时线路、停车场分布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