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曹冬云
中秋节晚上吃过团圆饭,我正在收拾饭桌,母亲突然问:“今年的重阳节还到了?我怎么没得印象?”我说:“今天才是中秋节,重阳节还早呢。”她疑惑地看着我自语道:“重阳节还没过呀?我来看看是几号。”母亲转身蹒跚走向客厅的茶几,茶几上有一本可以手撕的日历,她查到日期后有些担忧地说:“今年的重阳节是29号,又是星期三,你上班,我一个人怕上不去城墙。”母亲已经连续六年在重阳节这天登中华门城墙了。我说:“到那天我请假陪你去。”她听我这么说放心了,将29号那一页折进去一半做了记号。
每年重阳节登上城墙,母亲总会喃喃自语念叨:“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时我便知道她想她的父母,也想我的父亲了,我又何尝不想父亲呢。
想起第一次过重阳节的情景。那是我们住在下关区于家巷外婆家,重阳节前几天,父亲带回一些栗子和红枣交给母亲,我和弟弟都想吃,父亲说等你妈做好重阳糕了你们再吃。重阳这天,父亲清大八早就在院子里大扫除,将屋里屋外收拾整洁干净,又将院中几盆不起眼的花浇了水后,叫上我和弟弟还有外婆跟他走。我问:“我们到哪块?”父亲说:“带你们去爬山。”我顿时来了精神,欢呼雀跃不已,一路叽叽喳喳跑在父亲的前面,父亲有时牵着弟弟走,有时将他抱在怀里,我就笑弟弟懒。父亲也会时不时地搀扶外婆,后来才知道,父亲原本想带我们去爬狮子山,后来见我们小的小、老的老,就改去绣球公园了。
绣球山不高,容易爬,外婆说山上有马娘娘的大脚,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见到了一个硕大的类似脚印状的凹槽,凹槽里有积水,我把脚悬浮在槽中比了比,惊讶地大叫:“马娘娘的脚真大呀!”父亲说起重阳节这天要登高,离太阳近,身体可以多吸收阳气,能健康长寿。
回到家,早已饥肠辘辘。母亲已备好午饭,桌上比平时多了几样菜,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盘切得方方正正的枣栗糕,上面还插着小巧的彩旗,洁白的米粉上是红枣粒、板栗块,还有一些红的绿的可以吃的丝条,吃起来软糯甘甜,嚼在嘴里也是甜丝丝的。我说这个糕好吃,要母亲天天做给我们吃。她说:“哪能天天做,只有今天重阳节才做。”外婆说:“你妈妈她们小的时候哪能吃到重阳糕,都是你外公跑到江对过老山上去摘些栗子来家,用石磨磨点糯米粉做糕,那个时候糖也精贵,舍不得多放,家里娃儿多,一人一小块就没得了。”母亲提前几天做了桂花酒酿,她说小孩不能喝酒,就用这个代替菊花酒了,桂花酒酿香甜微酸,那是小时候喝过最美味的饮料。
父亲还讲了重阳节的来历。据说,和一个叫恒景的人有关,因为他的勇敢和为民斩除瘟魔的善举,保护了很多人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吉祥的日子,就以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来纪念祈福顺遂,我听得津津有味,弟弟却入了梦乡。
如今的重阳节,更多赋予了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的内涵,充满了人间至情至性之味。城墙上登高的老人越来越多,谈笑风生,想到了《礼记·礼运篇》中:“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安而所乐。”愿所有老人都能有个幸福安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