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一碗面

□南京 吴先斌

我爱吃面条。以前的面条很简单,就三两面条,一碗酱油汤,加一勺猪油,撒上葱花。在我儿时记忆中,应该是一毛一分钱一碗,南京人称之为光面,单身的男人更喜欢称光蛋面,以示自己孤苦伶仃中表现出的豁达。经济条件好些的人,再加几根肉丝,大概是一毛七一碗。就这样简简单单一碗面,过了许多年。

那时很少有私人面馆,都是国营的。我家门囗有位孙老太,有个私人面馆,通过她,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工商个体户这个职业。孙老太那间破旧的小屋里总是热气腾腾,那里是我对美食向往的最佳精神之地。一碗热面下肚,顿觉面朝面条,春暖花开。

我特别敬佩孙老太,一碗简单的光面让人吃了有山珍海味的感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体户蓬勃兴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个人理想的总和。最近的热播剧《繁花》就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繁花》为什么热播?就是让观众找到了曾经奋斗的“我们”。

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各行各业竟争日益激烈,面条店也不例外,人们就开始用各种浇头吸引顾客。先是三鲜面,再到熏鱼面,又到大肠面、鳝鱼面,最近又听说有了海参鲍鱼面,从几毛钱一碗到几十块钱一碗,更加“繁花”指日可待。南京城有一碗著名的“寡妇面”,店越开越大,据说在南京城有二十多家店。“寡妇面”的变迁,也是南京百姓奋斗的缩影。

面条的名堂如今繁花似锦,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碗面。我还是喜欢孙老太的光面,面条有劲道,有嚼劲,让人在上下牙齿配合运动的过程中感到人生的自信,甚至感到未来的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