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西侧,一片历经3000多年的古城遗址,仍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就是西街遗址所在地。1月17日,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大会,16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秦淮区政协主席何素玉带来了《关于加强西街遗址保护 唤醒南京城市记忆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更大力度加强西街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建设更有文化厚度、文明高度、国际知名度的魅力南京。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卢河燕/文
顾炜/摄
建议打造“长干古城-西街遗址”城市超级IP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让长干里古今闻名。
《建康实录》称,“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长干,大体位于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以北,是南京最早的地名。
从2017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块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到2020年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已共计发掘面积12000平方米,发现遗迹500余处,出土考古标本万余件。一座距今3000多年的长干古城初现真容。
“近期西街遗址公布的重大发现让人振奋。”何素玉关注到,2024年南京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西街遗址考古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西街、薛城遗址考古工作,推动遗址公园保护展示。
“作为南京城发展的关键地,长干古城是西街遗址近期重要发掘成果,不仅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越城的记载,还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追溯至商周时期。这对湖熟文化研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长干文化资源激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此,何素玉建议,要珍视“长干古城”这一全国唯一地处主城的重大发现,将“长干古城-西街遗址”作为城市超级IP,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科学保护、活化利用,打造彰显南京独特城市个性的地域文明标志,论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以点带面扩大全球影响力。
建议筹建西街遗址大博物馆,打造成长三角文明起源展示工程
遗址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何素玉建议,从源头加强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的科学性,提高考古现场作业的精细度。制定考古现场科学保护措施,建立大遗址博物馆的前瞻性意识,做好考古现场、出土文物、遗址遗迹等相关过程性资料留存,保障资金投入,建设考古现场临时性标本库房,边考古、边研究、边修复、边展示。
筹建西街遗址大博物馆,立足长江中下游文明起源,以商周以来长干古城等相关文物遗迹为主要内容,邀请领军策划团队、建筑设计师团队、博物馆专家团队,推动遗址活化利用,将博物馆打造成标识度高、代表性强的长三角文明起源展示工程。
串珠成链整体开发,搭建数字化“西街遗址”
针对西街遗址周边文物古迹多、碎、散等问题,何素玉建议系统梳理,深度研究,整体规划,串联开发利用,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一方面,启动西街遗址文化遗产资源立体普查。建议由专业机构主持,尽早明确西街遗址保护核心和毗邻范围,建立集文物标本、文献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一体的大西街区域遗产资源综合数据库。同时,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分阶段对外展示数字化“西街遗址”。
另一方面,编制大西街遗址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秉持“保护可见遗存、尊重历史肌理、传承城市根脉”理念,以雨花路为中轴,西侧深挖西街遗址资源,东侧提炼大报恩寺遗址、1865产业园内涵,串联一南一北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明城墙(秦淮河)等历史文化遗产,用好宁芜铁路搬迁释放出的空间,集中保护、连片利用。展示南京城市发展历史文脉,营造南京老城南部重要的礼仪门户空间,打造南京历史文化最佳体验地。
加大优质产品供给,打造南京“城市记忆”项目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遗产集聚高地。何素玉建议进一步深挖背后历史脉络,多维度讲好南京城市起源故事。
开展全面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力量,对中华文化特别是西街遗址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表现形态、核心价值、保护利用等,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理清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涵,构建起大西街遗址保护、传承、弘扬体系。
何素玉还建议,依托西街遗址,打造南京“城市记忆”项目。通过新技术应用、文化艺术、科技集成创新等,以西街遗址为起点,串珠成线,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以此激活城市内容符号和情感共鸣,引导市民游客从这里“打开南京”。
通过大家实地探索和网上传播,形成现象级文化现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南京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