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捣红糖年糕

□浙江永嘉 缪士毅

春节临近,走在乡村老家的村头巷尾,不时可闻到飘来的红糖年糕香味,浓浓的年味迎面而来。

年糕有水晶糕、糖糕之分,水晶糕不含糖。而我乡下老家的人们习惯红糖年糕,我离开乡下老家多年,但过年时捣红糖年糕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乡下做红糖年糕靠的是传统加工手艺,就我乡下老家而言,家中做红糖年糕的“设施”一应俱全,如房子正中间楼下设有一台用来磨年糕粉的石磨,阶前头放置着用来捣年糕的石臼、石锤。当然,屋里还备有用来蒸年糕粉的蒸笼、印制红糖年糕的印模,等等。

捣红糖年糕,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记得做红糖年糕前夜,父母将备好的糯米和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掺和在一起,然后将掺和后的米用水淋几番,翌日一早,父母便开始用石磨将掺和过的米磨成米粉。此时,母亲坐在放置石磨的木架后端,手中端着米桶,父亲则站着用两手不停地推转石磨,随着石磨的转动,母亲不停地将米一撮又一撮地添加到石磨的小孔之中,伴随而来的是石磨转动不时发出“吱吱”的声响。随着石磨不停地被推转,原先备好的米便渐渐地成了米粉,即用于制作红糖年糕所需的年糕粉。

米粉磨好了,接着要在米粉中加适量的水进行掺和,加水可有讲究,要恰到好处。我的母亲在这方面有一技之长,还常常帮助乡亲邻里“绣粉”。做红糖年糕时,要先将红糖溶入热水中,然后将红糖调成的糖水按照适合的比例掺进米粉,然后用手搓,并将米粉搅拌均匀,此时用手接触掺和后的米粉,如果此时米粉出现一些块状,但这些块状能一捻就散,说明米粉掺和已达到要求,这个过程温州人称之为“绣粉”。接下去就是在灶台上的铁镬中装足够的水,放上蒸笼,在蒸笼底部铺一层白纱布或麻布,再将掺和后的米粉加到蒸笼中蒸。但米粉不是一次性加满蒸笼,而是分层添加的。

随着灶台中燃起的火苗,灶上铁镬中的热水鼎沸,蒸汽透过蒸笼将笼中顶端的米粉蒸到冒出了白烟,说明米粉已经蒸熟了。接下去的活,便是手工捣红糖年糕。手工捣红糖年糕,需要两个人“一唱一和”,眼明手快,配合默契,即一个人双手拿着石锤,上下不停地往石臼中的米粉上捣,另一个人不停地用手翻转石臼中已蒸熟的米粉。待到石臼里的米粉捣成一团,越来越韧,且不会黏着石臼壁时,说明红糖年糕已真正捣成。

红糖年糕捣成之后,便将红糖年糕从石臼中取出,然后将其放在一长方形的光洁木板上,取一块又一块糖糕团块,趁热放在木制的糖糕印模中。经过印制的红糖年糕呈长方形,正面图案或凤凰呈祥,或才子佳人,或名花异卉,透露出喜庆、吉祥的气息。除了用印模印制红糖年糕之外,人们还喜欢将红糖年糕随手做成元宝状、或鲤鱼状、或蟠桃状,以讨个彩头、图个吉利。

刚印制好的红糖年糕,先放在桌子上叠成一排排、一行行,在屋内稍晾几天之后,便将已印制的红糖年糕放在自家谷仓中的稻谷上面,可存放到农历二月。食用红糖年糕,大多采用蒸食,也有将红糖年糕进行炒食,炒时再添些芝麻,以添加风味。在我乡下老家,除夕吃年夜饭时,总离不开红糖年糕,一般先将红糖年糕蒸热,然后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盛在红色的高脚碗中,供一家人食用。人们以此象征新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

红糖年糕,带给乡村百姓的不仅是香甜美味,更是寄托新年希冀——生活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