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乐昊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2015年普利策奖虚构类获奖作品,被超过30家主流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小说,在这张长长的荣耀清单上,包括了《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出版至今长销不衰的秘诀,在于其抚慰人心的力量,那些看不见的光,在你的阅读的时候,或许将被你的心灵之眼看见。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奈飞将此剧改编成限定剧集,继续传播这道“看不见的光”。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自幼患有眼疾,6岁那年,她永久地失去了视力,她的父亲是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仓库总管,也是了不起的制锁专家,他擅长制作各种精巧的机关,守护着博物馆内价值连城的宝物,也用同样的智慧,培育他的盲女。他设置各种机关训练她寻宝,也用巧妙的方法教她认识周围的路,在看不到任何光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顽强生活。
德国男孩维尔纳,父亲丧身矿井,他和妹妹在孤儿院长大,而这个孤儿院孩子唯一的未来,就是在成年后被送下矿井继续卖命。但维尔纳对无线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组装出一台简陋的收音机,那个神秘方匣子,每天晚上都会向他播送音乐、新闻和科学知识,也给他黯淡的生活传去迷人光影。
玛丽洛尔父亲所在的博物馆,有一颗名为“海之焰”的巨型彩钻,一抹如同焰火般的血红色,被密封在海蓝色的光焰之中,世所罕见。这枚宝石一直被密锁在博物馆库房之中,关于这枚宝石的流言蜚语一直没有停歇,据说,任何一个拥有这枚宝石的人都会遭到诅咒。但父亲不信邪,他告诉玛丽洛尔,不幸是一种运气,人遇上哪一种命运,不过是随机的偶然性而已。
维尔纳的无线电天才渐渐展露出来,在修好了纳粹军官的高级收音机之后,他被认为是部队需要的科技人才,被送去纳粹精英学校接受教育,这本是孤儿院男孩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但他却因此陷入法西斯高压式洗脑,被训练成为一名纳粹士兵。
这两位少男少女,原本生命不会有任何交集,直到有一天,巴黎在纳粹的炮火中沦陷,为了保全镇馆之宝“海之焰”,博物馆馆长复制了两枚一模一样的宝石,让三位不同的馆员护送它们分头离开巴黎,没有人知道自己携带的这枚是真品还是赝品,也没有人知道在炮火中的逃亡行旅会不会遭遇厄运。玛丽洛尔和她的爸爸,携带其中一枚“海之焰”,密藏在父亲精心设计的房屋模型玩具之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逃离巴黎,他们要去投奔叔祖父艾蒂安。艾蒂安经历过一战创伤,患有创伤应激障碍症,但又一次决定人类命运的世界级大战到来,再次激发出他的战斗本能。
错综复杂的命运轮盘赌中,玛丽洛尔和维尔纳相遇了。一边是坚持用广播在抵抗纳粹的残疾少女,一边是手持武器,奉命扫荡的纳粹士兵。维尔纳惊讶地发现,广播里那个熟悉的声音,就是他自幼听熟的,那些一直在用看不见的波段向世界发出科学之声的,正是玛丽洛尔的叔祖父。
无线电是串联剧情的关键,男女主角因为收听相同的广播电台而惺惺相惜,艾蒂安将收音机视为与世界接触的安全屏障,玛丽洛尔以广播作为与父亲报平安的方式。无线电牵起缘分的同时,也代表着毁灭,它更是战争中互通情报、暗号的重要渠道,比武器具备更大的杀伤力。“海之焰”是看得见的光芒,无线电是看不见的光芒,贯穿故事始终的无线电仿佛一道隐喻,它所传播的正义、科学与美好,代表着无形而强大的希望良知之光,看不见的电波,亦折射看不见的人性光辉。
在人性面前,士兵维尔纳做出了抉择,他在紧要关头一枪崩了自己的纳粹上司,并对着目盲少女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年少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润物细无声,虽然只是通过电波,但其中所包含的人类普适价值与情感,压倒了后来的残暴教育。“世人分为两类,向平凡生活投降的人,和为它英勇而战的人。”那些内心没有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死去。
十年磨一剑的小说家安东尼·多尔制住了自己,没有俗套地让少男少女之间发生爱情,在短暂的数次相遇之后,他们各自投入了自己的命运。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但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有光的人,总会活出自己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