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关立蓉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老家县城读高中。我的同桌晓慧有一台波段收音机,对一名高中生来说,这是件奢侈品。
晓慧的左腿有点微疾,走路时,身体稍稍左右摇摆。因为腿疾的缘故,她不上体育课,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她总是在教室里埋头做功课。一边做功课,一边收听音乐节目。收音机的音量开得很轻,细若游丝。上晚自习时,她把收音机放在课桌中间,这样,我们两人都能听见。我们就在这飘渺的声音中,知道了周华健、童安格、谭咏麟、姜育恒……那些带着些许忧郁,充满了文艺气质的歌声,让我们在闷头学习的抬头间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尤其钟爱姜育恒的《再回首》,那时的喜欢,也仅仅限于歌的曲调,有种一见倾心的感觉,只是,还不太明白熔铸于词曲之中的浓情。下了晚自习,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在夜风中轻轻哼唱,风吹过一片松树林,带来一阵香气,那一刻,我们暂时忘却沉重的功课。
我想,每个人的高中岁月都是相似,学习是唯一,其他心声都会显得微弱。是一台收音机,给我们单调的高中岁月注入了旋律和欢乐。多少次,当我感到快被书山题海吞没时,这些宛如穿越层层迷雾的天籁之音,带着感人的魅力,如一缕清风、一束光亮,让我得以喘息和振作。
七月的那道分水岭,搅乱了太多人的记忆,也分割了太多人的相知相许。高考时,晓慧考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可是却没有哪所大学录取她。班主任为她四处奔走,最终,她被京城一所著名大学录取。而我,因为志愿填报的失误,留在了那个小县城。
那时,她的家乡还未有公交直达火车站,每次寒假,她从京城返乡过年,便从县城转车。我去车站接她,冬天黄昏时分的小镇,萧条冷清。远远地,我看见她着一件纯白长款羽绒服,脖子上一抹艳红色围巾,衬托着她光洁的面庞,如出水芙蓉。
后来,她的家乡有了直达车,每次回乡就不必绕道县城,但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收到她的信,那些带着一股豪迈之气的语段,留在我的记忆里:绿皮火车行驶在苍茫的华北平原上,渐渐,四周鼾声四起,唯有我清醒,千里走单骑的感觉,浩荡而幸福……伴着满天繁星,我看见了影影绰绰的京津城廓,夜色中,它们依然有凛凛的威仪……车站广播室,有乘客点歌,一曲《再回首》,音乐声起时,恍然如梦。
再后来,我也离开了故乡,彼此渐渐失去联系。只听她同乡同学说起,她大学毕业后,在京城一家知名的出版社谋得职位。如今,通讯联络如此发达,但我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心有所系,我知道,总有一天,风会带来她的消息。
去年冬天,有位文友发给我一个链接,是几位著名文坛大家的直播讲座,其中有北师大的余华教授。我看到主持人名字,那个熟悉的名字。组织如此高规格的学术讲座,她已是林中响箭。
我加了她微信,打开,看见她最近的一条朋友圈:看《繁花》,《再回首》音乐一响起,眼泪就绷不住。恍惚间,我已不在此地,不在此刻,回到那个和同桌听歌的年代。青丝中夹杂白发,不过是转身回眸的功夫,《再回首》,已是曲中人……
动人心魄的歌声又响起: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