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 风凝
午后,来海边漫步。
极目远眺,大海一望无垠。偶有一二小黑点儿时隐时现,分不清是鱼鹰还是渔船。
正赶上即将涨潮,岸边聚集了很多海鸥。它们成群结队,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动作敏捷,不容细观。沿海岸线一路前行,沙滩上有许多被浪花送上岸的小鱼、小虾。当地人提着小桶,捡拾大海的馈赠。突然,一个看起来像是海老鼠的东西吸引了我。近看才知,是被海鸥吃剩的鱼头和鱼肠。原来,这些海鸥也是来赶海的。
一直以为,潮水退去,大海来不及把众多小生命一一带走,这个时候才会有所收获。没想到涨潮之前,也可以。当地人说,赶海的最佳时机的确在退潮后,而且是有窍门儿的:挖蚬子,要寻沙滩上U型的呼吸孔,用打了弯的小铁丝就能给它剜出来;捡海蛎子,要用小铲子贴着礁石往下铲,还要戴手套防止锋利的外壳刮破手指;抓螃蟹,要用小耙子翻动石块,趁它们逃窜之际将其擒获……
不远处,两个身穿外卖配送服的小哥,坐在岸边巨大的礁石上垂钓。走近一看,鱼篓里空空如也,甚至有时起竿之后上面的鱼饵都没有被动过。攀谈得知,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性格也相仿,每天相邀跑上三四十单之后,便来海边垂钓。他们不求钓多大的鱼上钩,身边的鱼篓都是迷你型,既方便携带,又容易感受满载而归的欣喜。他们哼着小曲儿、吹着海风、听着海浪,一遍又一遍将鱼钩抛向远方。我们伫立凝望许久,始终不见鱼儿上钩,便悻悻地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同友人谈论那两个小哥,或许是不喜柴米油盐的琐碎,出来躲个清净,又或许是抵御不了来自家庭成员的碎碎念,迫于无奈出来找个营生。但本身一定是很容易知足,觉得日子能过下去就是好的,对大富大贵并没有执念,也就是所谓的:小富即安。因而选择上午去工作,下午来钓鱼。这样每个月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说得过去,也过得下去。
行至海滨入口处,见到两辆停放的电动车,定是那两个小哥的,车上还挂着两个小桶。这,也许就是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平淡、惬意、随遇而安。转念一想,别人的生活,我们不曾参与,不应过多评说,也不必过分羡慕。
太阳西斜,海风微凉。再遇当地的赶海人,手中的小桶已经装满了海鲜。心里想着,暮色四合,兄弟围坐,炒一桌新拾的海鲜,斟上几杯醇香的小酒,日子一下子就变得有滋有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