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湖熟往事

□南京 徐锦尧

“人无再少年”的感慨后面,往往是对往昔的追忆。在经历了差不多四十个春秋冷暖之后,最让我怀念的仍然是儿时小镇夏夜,那个妖魔鬼怪“横冲直撞”的纳凉夜。

因为父母亲“三班倒”的工作性质,我儿时暑假更多是在有着“小南京”美誉的湖熟镇度过。上世纪90年代那会的乡镇,远没有发展到钢筋混凝土将邻里隔绝的地步,青砖绿瓦的门口永远是夏夜邻里会聚的场所。

奶奶家的房子刚巧地处两条小道的交会点,“左右逢源”的地理优势自然汇聚起了人气。每逢夏日晚饭后的黄昏,七八个与我同样命运、被辗转送回小镇的孩子在奶奶的带领下,或拎着小竹椅,或提着小马扎前来聚集,开启了一天最具期待又最恐怖的纳凉会。

因为是“主办方”,又因为近在门口的便利条件,奶奶都会搬出当时最有分量的纳凉神器——竹床,那种井水擦拭后的冰凉,或许只有体会过的人才会知道。有了竹床,孩子们躺躺睡睡,共同抵御起“妖魔鬼怪”的袭扰。

那样的夜晚,各位奶奶们会轮番讲述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从河边捞小孩的“水猴子”到专吃不听话的“老拐子”,从和家人走散了的“鬼打墙”到反复被拿出来讲,却总在不停地变换公交线路的“鬼公交”……那会的孩子不大会用质疑的态度去思考故事的逻辑性,任凭大人们围绕着听家人话、不乱跑等“夹带私货”的妖魔鬼怪在夏夜里穿梭。

于是,在少有电视信号的年代里,夏夜纳凉成了我们那批孩子的最好相遇。如今生活快节奏,孩子们的暑假被五花八门的学科辅导班困步家中,限制了流动。随着上一辈老年人的逝去,小镇也开始出现大片的房屋空置。

昔日的夏夜纳凉盛景不再,思绪乱飞一阵后,不由得挂念起那些“妖魔鬼怪”如今藏匿何处,它们过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