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十朝都会

□南京 欧阳科谕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的家乡南京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漫长而沧桑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有特色、最辉煌、遗存最多、最有价值的是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文明。南京有着“十朝都会”的雅称。这十朝是指公元229年起,先后在南京建都的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在绿树葱茏的钟山风景区四方城1号下马坊遗址公园里,有个朴素典雅的“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它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的,不事张扬,却以大量的珍贵的图片文献、文物藏品系统地向后人诉说“十朝都会”的荣耀与辉煌。

我住在它的附近,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偶然走进,眼前犹如徐徐展开了一幅恢宏博大的历史画卷。那么多如雷贯耳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传世大典……纳入眼底,他们如深邃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熠熠生辉。让我沉醉、让我叹服!我一连来此三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最使我感到亲切的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一批文人选编的《昭明文选》(“昭明”是萧统的谥号)。我常去梅花谷散步,在燕雀湖畔总能看到他目光平和的塑像。他仿佛就是我的老邻居。据说玄武湖“梁洲”的命名,就源于他当年曾率众文人在此漫游书海,谈古论今并选编了此文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自先秦到当时,数百年间700余篇作品。其中为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是一组有趣的文字——《千字文》,是梁武帝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出1000个不重复的字,编成一篇有逻辑且押韵的文章,用于皇家子弟习字。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好教材(早于《三字经》约700年)。这1000个字,四字一句共250句。绝妙的是仅有一个“洁”字重复,看看这琅琅上口的例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知错必改,得能莫忘”“祸因恶极,福禄善庆”。

下面要隆重推荐的是旷世大典——《永乐大典》。这是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大成的中华传世经典类书。全书共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这百科全书式的大典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和深厚。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宝库,也被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然而这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命运多舛。先是在紫禁城的一场大火中受到损失,而后嘉靖帝下令让人抄写了这大典的副本。而后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又几经战乱,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部分被毁,幸存的又被掠劫而去。现今国内外约存380册,仅占原书3.3%。1960年中华书局设法将仅存的影印流通,现国家图书馆藏有181册,台湾地区有少量收藏。

展厅里有一幅我面熟的清瘦老人像,他曾出现在我的邮册里。他就是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祖冲之。他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还编制了《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先进的历法。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竟然准确预测了(公元436—459年)23年间4次日食的时间。他还是机械方面的专家,发明的千里船,曾在南京西南试航,一天可航行一百多里。他发明的指南车为后来我国航海探险奠定了基础。1964年11月9日,为纪念他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这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我真为这位在南京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自豪!

展厅里还有一幅长卷彩色画作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声名显赫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当朝官员韩熙载设夜宴载歌载舞行乐的宏大场面。五个场景,46个人物,男男女女,姿态各异,或正或侧,或静或动,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说起这幅画还有个小故事,南唐国主李煜对韩熙载这些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故派人去他家窥视其是否有政治野心。韩为迷惑国君特地设夜宴寻欢作乐。此画即是窥探者描摹的现场情景,而后此画成了传世之宝。

20世纪40年代,名画家张大千得知此画流出皇宫,放弃购买豪宅花巨资购下此画。50年代初寓居香港的他要移居海外,临行前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一位朋友,再由这位朋友转让给北京。在周总理指示下,由专人去香港以原价购回,藏于故宫博物院。

陈列馆还汇聚了佛教、道教的珍贵资料及石刻、陶瓷等精美实物。不愧为一座丰厚的历史文化宝库。

愿更多的人走进文博场馆,守护中华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