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我的同学祥子

□南京 关立蓉

“camel祥子”是我的高中同学,上世纪80年代末,在故乡县城中学的同学。他的名字中有个“祥”字,结合英文单词camel,“camel祥子”就成了他的替代名,缩略为祥子 。

祥子读高中时,他的父母还在航运公司谋生,跑船运货,四处漂泊。离学校不远,有一条宽广的大河,河岸边,一整排红砖平房,就是航运公司职工宿舍。他家在最东边一间,门口用油毛毡搭个简易厨房。下了晚自习,男生们常三五成群,溜达到这儿改善伙食,下白水面条、泡油馓子……吃饱了,回校路上,嘶吼几句走调的流行歌曲,好不快活。

祥子在男生中人缘极好,当然,也不全是凭“面条外交”,重点还是他的侠义之心。班上有一个男生,说话做事扭扭捏捏,人称“二姑娘”,有人以拿他取笑为乐。祥子见了,总是替“二姑娘”解围。毕业那年,同学间互赠照片,大都一寸黑白照。“二姑娘”很郑重地送给祥子一张两寸彩照。

祥子有个小他几岁的妹妹,父母不在家,他担负起照顾妹妹的重任。下午放学,他去学校附近机关食堂打开水、买菜买馒头,一手拎三只开水瓶,一手拿饭盒,胳肢窝里夹本书,朝家急奔。我们只知道埋头苦读,他已是个持家能手。每天来回奔跑,练就了祥子风一般的奔跑速度,高中三年,年年代表班级出征3000米长跑。

祥子很有艺术天分,无师自通,吹得一口好口琴,学校的红五月歌唱节,他登台表演口琴独奏,《小小少年》《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悠扬的口琴声,唤起少年们萌动的梦想。有一年,上海一家电影公司来县城拍电影,选中祥子演个小角色。晚上回校,祥子的亮相惊艳四座,中山装、牛仔裤、尖头皮鞋,配上他的浓眉大眼,还真有点正牌演员的派头。那个晚自习,女生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朝他那边瞟几眼。

读高二时,祥子的座位和我隔一条过道。有天晚自习,刚踢完球,祥子满头大汗地冲进教室,在位置上坐定,看到刚发下的历史试卷——52分。他做出一副生无可恋的苦涩表情,把卷子塞进抽屉,趴在桌子上,开始于睡眠中“反思”。班主任例行巡视,同桌用剧烈的咳嗽声提醒,老师踏进教室前,他已经在试卷上奋笔疾书。

高三下学期,如同醍醐灌顶,祥子开始用功。那年,祥子考取了某大学历史系。祥子读大三那年,陕西渭南姑娘梅子也考入该校政治系。他们相识于某次院系联谊会,据说,那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惊鸿一瞥,开始他们浪漫的爱情。他们刚结婚时,还住在那间平房里。祥子规划了“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煤气、彩电、冰箱……直至大房子,一一纳入未来目标。祥子辞去公职,天南地北到处闯荡,推销过猪饲料、保险柜、洗衣机……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的“N五”计划,一一落地。每次他满身尘土回来,我们总要聚一聚,他的眼神依旧清亮,丝毫没有商人的狡黠。

十多年前,我离开故乡,彼此忙忙碌碌,我们已经很少见面。但那些带点甜、带点咸,飘着香气的友谊,不会离去。我常想起他们家清爽舒适,又带着浓浓文艺味的客厅,坐在那张明黄色的沙发上,喝喝茶,说说远远近近的故事,好像人世间的烦恼,都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