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

两张单人照拼凑成合影 是烈士遗孀绝口不提的思念

陈桂林与罗望兰夫妻俩

陈桂林

陈桂民

扫码看视频

西装革履的小伙风华正茂,穿着立领长衫的姑娘含羞浅笑,这是两张单人照拼凑而成的特殊“合影”,照片中的两人是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林和他的妻子罗望兰,拼凑这张合影的是他们的儿子陈智常。6月14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走进广州,现代快报记者跟随馆方工作人员拜访陈桂林英烈之子、陈桂民英烈侄子陈智常,聊起往事,他几度哽咽落泪。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一门双烈的悲壮,还有烈士遗孀绝口不提的思念。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文

钱念秋/摄

四年间,两兄弟相继血洒长空

“我父亲和我叔叔都是飞行员,我从小就知道。”82岁的陈智常早已头发花白,但叔叔牺牲时,他尚未出生,父亲牺牲时,他只是一个3岁的孩童。

他的爷爷陈词达早年在香港、广州等地经商,在家乡很有威望。陈词达只有两个儿子,他们接连走上参军的道路。陈桂林青年时期自费报考广州航空学校,进入第七期甲班学习。陈桂民在香港念完高中后,也考进了广州航空学校。

陈智常说,叔叔陈桂民参加了1939年兰州空战,立下功勋,有击落日机两架的战绩。1941年9月11日,在成都一次激烈的空战后试飞刚刚修好的E-16驱逐机7609号,因发动机故障迫降,为保住战机,陈桂民没跳伞不幸牺牲。“我叔叔当时还没结婚,才25岁。”说到动情处,陈智常红了眼眶。

陈桂民牺牲后,因填报的是华侨地址,军方找不到亲属,阵亡通知书寄给了林徽因这位“名誉家长”。早在1937年,陈桂民和航校同学因在云南帮助梁思成和林徽因,彼此结下深厚情谊。林徽因在一篇文章里说道,先是听到弟弟林恒的噩耗,接着又传来陈桂民(那批同学中第一个)牺牲的消息,捧着阵亡通知书泣不成声。

时隔不到四年,1945年3月8日,陈桂林在四川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P-40飞机,因飞机发生故障失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绝口不提思念,是全家人的默契

陈智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和叔叔牺牲后,爷爷从来不提两个儿子,奶奶也只说过一句:“你爸爸一个人去当兵,为什么还要把弟弟带上。”除了这一句,其他从来都没有怨过。

绝口不提思念,仿佛是全家人的默契。陈智常的母亲也从不和他说起父亲。“我的母亲很不容易,她二十几岁丈夫就去世了,我们现在才能理解她。小时候,她偶尔打骂我们,我们当时忍受不了,但是现在想要她再打我们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说到这里,陈智常对母亲的心疼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即便不说出口,但思念仍在心头。陈智常记得,他家的客厅里,有一张照片放了几十年,母亲一直保存到去世,然后由他继续保存。那是一张父亲陈桂林在一架“缅甸号”飞机前的照片,照片中父亲穿着飞行服倚在飞机上,朝气蓬勃。

如若岁月可停留,是否可以共白首?在陈智常家中,还有一张特殊的合影,是年轻时父亲母亲的单人照拼凑而成的,“他们没有留下任何结婚照,我们就把他们的单人照拼在一起,母亲生前看过这张照片,看了就笑。”

20多年找寻,拼凑出父亲与叔叔的抗战故事

尽管母亲反对他当兵,但因为爷爷去世,失去经济来源,上世纪60年代,陈智常也曾报考空军。

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辗转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搜寻父亲与叔叔的抗战故事,才陆续拼凑出这兄弟二人的英勇事迹,“但凡我父辈走过的地方,我都走了一圈,但还是没有找到他们。那时候飞机一升空,牺牲基本上就是粉身碎骨,什么也留不下来。” 陈智常说,他的太太也很支持他,经常问他,“这次旅行还去不去纪念馆、纪念碑?”

2016年8月,陈智常去过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还在纪念碑上找到了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并拍摄下来。他还在馆内展出的飞机前留下合影,“我的父辈们当时开的就是这个样式的飞机。”

虽然暂未找到父亲与叔叔的安葬地,但陈智常几乎每年清明都会去广州当地的烈士陵园祭奠先人、寄托哀思,“这两年身体不好了,就让晚辈代表我去,如果再想去寻找航空烈士纪念碑,就让我侄子带着他的女儿去,希望这段历史记忆在我们家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