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为心智投下光亮

《思想家》 [英]布莱恩·麦基 编 吴芸菲 译 上海三联书店

□陆远

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开玩笑说,想要提高一份报纸的销量,最快的办法就是降低它的品味。虽是戏言,却多少透露出讽刺的历史与无奈的真相:过去几十年,每一种新的媒体在市场份额上的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似乎都是以迎合大众,降低格调为代价的。时至今日,任何稍微抽象、深奥的严肃话题,想在“流量为王”的媒体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都非易事。事实上,大众传媒这种表面化、娱乐化的特征,在半个世纪前的前互联网时代就已展露无遗。20世纪70年代初,BBC第二电视频道总监奥布里·辛格策划了一档电视节目,旨在向公众介绍当代哲学。毫不意外地,这个理想主义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质疑,深谙传播之道的节目制作人不相信有观众能忍受电视荧幕上长时间严肃的哲学讨论。不过,事情的结果出乎当时绝大多数电视人的意料,这档从未被看好的访谈节目《思想家》自1978年开播以来就好评如潮,获得了惊人的收视率与出色的传播效果,激起了广大观众对哲学的强烈兴趣。开播一周后《泰晤士报》就发表评论,认为“在严肃性和视野方面,以往任何全民电视广播上都没有像它这样的节目”,《每日电讯报》称赞它“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读者们则纷纷致信电视台,“终于有一档成熟的节目了”“恢复了我对电视的信心”。

所有成绩,都应归功于节目主持人布莱恩·麦基。

麦基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主修哲学。博士毕业后,他没有尝试成为职业学者,而是选择投身当时新兴的大众媒体广播和电视从事节目制作。这份工作给予他足够的收入与闲暇,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创作能够满足智识抱负的哲学作品。此后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天生的言辞之能也确实为麦基的职业生涯独辟蹊径。从1970年开始,包括上述《思想家》在内,他通过为BBC制作的好几档访谈类节目,开创了以大众传媒普及哲学知识唤起公众深度思考的先例。这些节目的成功不仅为麦基赢得了“哲学界的卡尔·萨根”的美誉,也催生了同名著作《思想家》(以及几年后的另一部著作《大哲学家》)。

《思想家》是麦基在节目中与15位当代哲人的访谈实录。所有受访者都可谓一时之选:以赛亚·伯林谈哲学导引,马尔库塞谈法兰克福学派,安东尼·昆顿谈维特根斯坦,艾耶尔谈逻辑实证主义,黑尔谈道德哲学,普特南谈科学哲学,德沃金谈哲学与政治,艾丽丝·默多克谈哲学与文学……至于蒯因和乔姆斯基,则谈他们自己。当然也有遗珠之恨,罗素已在不久前去世;海德格尔和萨特都还健在,却因为语言的问题放弃;卡尔·波普尔的缺席则纯粹出于个人原因。尽管如此,这15次对话已经大致完整地串起了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当代哲学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倾向,这让不同研究方向的哲学家甚至都缺乏彼此交流的兴趣,麦基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唤起大众对哲学的强烈兴趣和关注呢?麦基晚年在他厚重的思想自传《哲学如何塑造了我?》提供了某种启示。他说,自己在阐释诸多哲学思想时触及了一种历史悠久的生活艺术,而这种生活艺术与每个人克服虚妄幻象的操控,重塑本真自我的追求息息相关。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思想家》的15场对话中,麦基秉持了这一基本原则:哲学的本质在于怀疑和批判。就像与伯林的对话时他说的那样,如果不把我们思维中的那些基本预设搞清楚,那就仍就只是主流观念的囚徒。我们所处的时代,所过的生活,会在我们浑然无知的情况下,成为禁锢思想的牢笼。

《思想家》的文本展示一个严肃栏目主持人高度的职业性与专业性:无论对于受访者还是观众,他都尊重,但绝不讨好。几乎所有的访谈,他都会以“假如我对……哲学一无所知,你会如何向我介绍它”开场,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发同样“无知”的大多数观众的兴趣。一俟进入正题,就迅速进入语境,往往能将哲学家们多少有些艰涩的话语“转译”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白话”,复述给观众和读者,以至于伯林这样骄傲的学者也不得不当面承认“你说的比我清楚得多”。而面对比自己年长30多岁,“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马尔库塞,麦基咄咄逼人的敏锐则又令读者大呼过瘾:这才是真正的思想交锋!

今天,《思想家》依旧得到网民的高度赞誉:“也许是哲学和大众传媒的合作里最成功的一次,甚至可说是个奇迹”,“大众文化时代精神巅峰的一个记录”。言语间其实不免伤感:这何尝不是严肃电视黄金时代最后一抹残照的夕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