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州市铜山区总工会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暑期爱心托管班即将结束,孩子们也开始为新的学期作打算。为有效缓解职工子女暑期“看护难”的问题,在坚持“公益、自愿”的基础上,区总工会牵头引领,教育部门和镇(街道)、社区协同联合或有条件的单位(企业)自行举办,形成了以“总工会+镇(街道)+社区+单位(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爱心托管班。这些托管班何以让职工安心、放心,无后顾之忧呢?
孩子送托管,职工很放心
经过与孩子交流,有的孩子表示:“因为父母都要上班才到托管班来的。”有的孩子表示:“暑期时间长,在家里没有人玩,在托管班能和同学在一起,很开心。”还有的孩子表示:“托管班老师能辅导作业,比在家里做作业好多了。”“我喜欢这里的老师,能与我们在一起,学到不一样的东西。”等等。
托管班的家长表示:“孩子在托管班,我们很放心,既解决了我们上班后孩子没人看护的问题,也让孩子完成了暑假作业,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托管班不会乱跑,比较安全,我们能够安心上班。”“我是网约车司机,每天到处跑,孩子妈妈也要上班,平时都是很早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暑假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看孩子,也不放心。工会举办的爱心托管班,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觉得非常好,特别是像我们一样的家长。”他们中间有的是系统局机关或镇(街道)职工,也有的是新业态劳动者。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区总工会分别设立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爱心托管班,在督促孩子做好假期作业的同时,还适时开展了手工、书法、绘画、表演、象棋、羽毛球、非遗、研学等实践活动课,并为每个孩子免费办理了相关保险,还为中午无法及时接送的孩子提供了午餐,让职工方便生活、安心工作,切实解决职工“带娃难”的后顾之忧。
课程有引力,孩子有收获
为让爱心托管班办得更好,增强对孩子的吸引力,区总工会牵头各系统局、镇(街道)社区工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和特点用心统筹谋划课程内容,力求课程丰富、贴近孩子实际、得到家长认可。
“丰富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了解了我们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培养了孩子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烈情感。”铜山区总工会刘部长介绍说。在区总工会领办的爱心托管点行知小学的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在高年级托管班,他非常喜欢象棋课,老师也很专业,他特别喜欢和同学、老师对弈,可以挑战自己,锻炼思维,收获很大。”后来了解到,教象棋课程的老师是一名象棋专业教练,也是爱心托管班聘请的专家之一,喜欢象棋课的这个孩子还参加了市级象棋比赛并获奖。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很喜欢采摘课,很享受和同学一起采摘的快乐。”“孩子特别喜欢无人机组编队展示,感觉很神奇,特别有意思。”“孩子喜欢绘画课,天气炎热,画画能让自己静心,看着自己的绘画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等等。
在随机走访中发现,孩子们表示非常喜欢运动课(羽毛球、篮球)、非遗课(徐州柳琴戏、铜山石刻)、研学课(参观当地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博物馆、采摘)、艺术课(书法、绘画、手工)、展示课(戏曲、表演、无人机展示)等课程,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玩促学、以学带玩,锻炼身体、知识技能、艺术修养、文化欣赏、信息科技相融相生,切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科技的吸引力,爱心托管“托有所获”“学有所得”。
托管“心”服务, 有爱有温度
爱心托管班服务是工会惠及职工的一项爱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铜山多年来的品牌工程、亮点工程,不仅展现了工会“娘家人”的责任担当,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肯定。
2024年,铜山区总工会在点位布局上增加到全区12个点位,覆盖城区、城郊接合部、部分镇(街道);在人员配置上每个托管班配备1名班主任、2名作业辅导老师、3名大学生志愿者,并聘请了当地在非遗传承、技艺传授等方面造诣高超的传承人、专家,适时走进托管班为孩子们传经送宝;充分利用学校和职工资源,遴选了一批优秀党员、优秀教师、职工志愿者补充到爱心托管班中来,奉献爱心、互帮互助;还在张集镇申通快递点位指导企业为快递员子女举办了爱心托管班,并吸纳该镇及周边镇部分留守儿童、困境少年,让这些特殊群体也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工会爱心托管服务的覆盖面、受众面和普惠性。
我们也看到,暑期爱心托管班的场地选择、规范管理、服务项目、服务群体等还有提升空间。爱心托管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假期无人照看的燃眉之急,还应照顾到乡村留守儿童、事实孤儿、困境少年等特殊群体,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陪伴,开展安全指导、心理疏导、危机处理等多元化服务和个性化指导,让这些缺少照看的孩子不在社会上“游荡”,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的滋生,即便在假期也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稳定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好习惯,实现工会、企业、职工、孩子关于爱的多向奔赴,让爱心托管能够托得住、有爱有温度,真正把民生实事、民心工程办到职工群众的心坎里,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讯员 刘琪 刘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