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 陈兴云
周末在家里收拾房间,无意间在书桌抽屉最里面看见了两部传呼机——摩托罗拉和NEC,它们已经在这里沉睡了二十多年,我不禁回想起那个传呼机时代。
记得是1996年,我调入县里一个部门工作的第二年,因工作需要,领导动员大家自费购买传呼机。那时传呼机刚流行不久,价格不菲。为了争取这笔大额家庭开支,一天晚上我向妻子作了新通信技术“普及”:传呼机是一种无线寻呼接收器,也叫BB机、汉显数字寻呼机,拥有它,千万里可以呼唤你。妻子听说买一部传呼机需要三五千元,瞬间瞪大透着惊异的眼睛。那时我和妻子的月工资才700来元,一部传呼机价值大半年工资,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买来一部高端品牌的摩托罗拉传呼机。
从此,腰里别个传呼机,迈着豪迈的脚步,似乎代表了一种成功与荣耀。用赵丽蓉的一句台词,就是“要说这东西,确实好呀”,每时每刻,无论何地,只要有事,你呼别人,别人也呼你。呼来呼去,陌生的人认识了,有的还成了朋友。熟悉的人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感情。那时人人腰里别个传呼机,滴滴声此起彼伏。大家见面打招呼,不说您好,也不说再见,多半要谈论起传呼机的品牌和性能,完了说有事呼我。在固定电话刚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传呼机作为新兴的通信技术,的确让人兴奋了好一阵,尤其让“行走的人”方便了许多。然而,时间一长,也有人不太满意了:首先是每条信息字数受限,还必须通过电信人工台呼转;其次是传呼机无法当电话用,收到回电信息时,得火急火燎四处找电话;再次是无论多忙,一条呼叫信息便可打乱你的工作与生活。
有人说,传呼机是拽住风筝的那条绳索,是无法回避自己的那根链条。不得不承认,这话多少有些道理。一年冬天,我请假去了六十多公里外的深山,参加舅舅古稀之年寿庆。当天上午快下班时,单位接到通知,下午三点考察组前来进行干部考察,因为涉及我的提拔,本人必须参加。于是,单位三番五次呼机,终究未见我的回复。其时我身处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山里,压根没有信号。因为醉酒,加之当天下午突降暴风雪,我不得不住下来。等到次日一大早,我脚踏半尺厚的皑皑积雪,步行十多公里到了镇子里,一下子跳出二十多条“速回单位”的信息。下午当我匆匆赶回单位,才得知因为我的缺席,干部考察由头天下午改到第二天上午。但还是因为我的“失信”,考察组再次取消了干部考察。幸亏单位一把手人好,之后多次找到考察组解释,总算消除了“有呼机不回”的误解。
2002年的一天,因为我的摩托罗拉传呼机意外落水,捞起来已无法再用,不得已我又买了一部NEC传呼机。可没过多久,逐渐兴起的手机开始取代传呼机。2003年年底,我买了小灵通手机,传呼机就下课了。
现在的“00后”“10后”,大概不知传呼机为何物。但我的传呼机时代,是我充满诗意的青春岁月,是当时的通信技术带给我们的便捷和美好,值得一生珍视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