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八尺沟人

□南京 陈银健

八尺沟是家乡的一个小村庄,如果没有“八尺沟人”这个公众号,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八尺沟这个村名。

记得第一次遇见“八尺沟人”公众号是在2019年初。我的同事徐高虎是当年荣立一等战功、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的战斗英雄,偶然看到高虎微信朋友圈转发“八尺沟人”微信号连载文章《亲历战争》,共计56篇,近20万字。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作者追念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友们,大义大仁大爱的场面,铁骨柔情的章节,让我动容震撼。高虎告诉我,署名“八尺沟人”的作者是他同一个部队的战友也是我的同乡兴化市钓鱼镇八尺沟村人。高虎热心地将佳文和我的微信名片互相推送,让我对佳文兄有了深入的了解。

佳文兄是个非常朴实实诚的人,如同他的文章一样,几无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大实话。他告诉我,他曾有个想法,就是退休之后走访与自己一起奔赴战场而牺牲的烈士亲人,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后来感到这个愿望暂时难以实现。佳文就试图从宣讲老山精神和英烈事迹做起。无论自己多么忙碌,天气多么炎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无论是几个小学生听众还是数百党员干部听众,只要有邀请,无论路途遥远还是身体不适,他都坚持前往宣讲英雄事迹。

佳文兄是个有大爱和情怀的人。佳文兄的宣讲课,短的一个小时半小时,长的两个半小时,课后他都迅速地把所讲内容整理出来发自己的公众号“八尺沟人”,渐渐地,“八尺沟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谢关友烈士对8个月大的儿子骏骏说:爸爸对不起你……》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歌颂母亲的短文《半篮鸡蛋》,朴实无华,感人至深。这几年,佳文兄不少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关注和转发。如今,佳文兄也是越来越忙,身影不停地出现在党政机关、大中小学、医院、基层街道、企业、监狱等各种场所。佳文兄告诉我,家人和熟悉他的战友和同事都说他退休后比在职时更忙更累了,提醒他年纪大了,要好好养养身体,享受生活。但他想现在不仅为自己一个人活着,也要为那些长眠在边疆的战友而活。作为一名战争的幸存者,他有责任和义务让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知道,有一批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年轻官兵,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生命。退休半年多时间,就宣讲了42场,听众达3万余人。不少听众听后当场流泪,称“真实、震撼、感动”。

佳文兄还是一个孝敬父母的至臻孝子。每次回家都要为父母洗脚、剪指甲,晚上与快90高龄的父母挤在一张床睡觉,我多次看过他的文章《为何还要和父母挤一张床……》《中秋月圆,父母不在乎几块月饼,而是儿女的一片孝心……》,感人之深,令人深思。佳文兄告诉我,他回老家一般不告诉战友和同学,战友和同学责怪他不够意思——“难得回家乡,老战友也得喝两盅呀。”佳文说,其实战友和同学都错怪我了,或者说他们还不懂我的心。每次回老家,我都是拼命“还债”,帮父母多做些事情。比如,看看米缸里空不空,冰箱里荤菜够不够,电话费欠不欠,常用药有没有,尽量多准备一些。包括电线破了会不会触电、门口路不平会不会摔跤,甚至驱赶蚊子、苍蝇……这些,对儿子来说都是举手之劳,而对年大体弱的父母就不是小事情。多做一些,父母就可以少操点心,省很多力气。另外,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唠叨,而平时最缺的就是听众。现在父母不缺钱用——每月有“老人钱”拿,加上我们子女给的,完全够了。他们不在乎儿女回来买这买那,给钱给物,他们最缺的是精神慰藉,因此,我回来后,就是当个好“听众”,把宝贵的时间用来陪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