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赤豆熟了

□南通 陆漪

当丰盈饱满、鲜活生动的秋季来临,人们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时,赤豆也到了成熟的时节。

赤豆,又叫赤小豆、红小豆或者简称之为“红豆”。唐朝王维曾写过一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赤豆并非只生南国,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是一种颇受人们欢迎的豆类。

有这么一个故事。宋仁宗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两腮隐隐作痛,发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诊断此症名谓痄腮(腮腺炎),认为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治愈。不料三天后,赵祯病情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御医们束手无策,赵祯急下诏张榜求天下名医。京城有个姓傅的郎中,揭下皇榜后自告奋勇入宫,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给皇帝连敷三天,治好了痄腮。

赤豆在五谷当中谓之菽,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比较适合在春季的时候种植,到了秋天就开花。赤豆开花时,自下而上,次第开放,犹如一个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赤豆饱满成熟时,结出的果实就像豇豆一样,被细细长长的豆荚裹在其中,外皮为青黄色。辛劳的人们便在广阔的田野里奔忙起来,腰里系着袋子,俯下身子,一手抓住赤豆藤蔓,一手捏住赤豆根部,轻轻一拧就收入手中,放到袋子里,接着就是下一个,简直就是“信手拈来”。

这时候摘下的赤豆,洗净放上蒸架,蒸煮二十分钟,赤豆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出锅时,一盆热气腾腾的赤豆令我们垂涎欲滴。撕开豆荚,一颗颗饱满粉红的豆子,至今想来仍是回味无穷。当然还可以把赤豆的外壳去掉,放入锅中与大米一起煮,蒸煮时散发出的特别的米香味、煮熟后白里透红的赤豆米饭,早已把胃口吊得高高的了。

大约一周后,青赤豆迅速老去。待赤豆植株干枯发黄,母亲就会连根拔起,拉到晒场。只要晒上几天太阳,用棒子轻轻敲击,赤豆就弹射出来了。成熟的赤豆,深红色,表面泛着光泽,呈短圆柱形,两端钝圆,中间一条纤细的白线嵌入其中,好像是笑得咧开的小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赤豆深得食客们青睐,人们常用它来熬粥、熬汤、做糕点面食等。它亲和力强,薏仁、百合、绿豆、陈皮、山楂、燕麦等,这些食材都是赤豆最好的搭档,可选择性地组合在一起焖煮,色香味俱佳。赤豆经过加工后,还可以做成豆沙馅,做包子或汤圆时可以放入。

经历了恒久的沉淀,赤豆凝聚了每一颗种子的芬芳与传承,穿越千年,依然入口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