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园
这似乎是一堂寻常的语文课,更确切地说是作文课,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叫《尽职的快乐》,要求只要和履职的快乐有关,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构思,动笔,写作,修改,结束,作文课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然而,在二战后的冬日德国北部乡村,这堂课的场景相当混乱。学生们交头接耳,唉声叹气,无法理解作文题的意思。有的人因为紧张,抽风病马上就要犯了;还有人把自己调整成呼吸急促、青筋暴起的样子,装病逃避写作;还有的人把一片空白的作文本交给了老师……
那个交了空白作文本的学生名叫西吉·耶普森,是小说《语文课》的主人公。《语文课》是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小说从教养所里的一堂语文课写起。所谓的教养所,表面上看起来与一般的学校没有多大区别:课程丰富多元,老师们有的严肃古板,有的极富爱心。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全都是“问题少年”。在二战结束后的动荡岁月里,他们被关进了岛屿中的教养所,每天除了面对正常的课程之外,还要面对一批又一批试图研究他们、改造他们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像实验的小白鼠一般被当作观测对象。学者们并不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创伤,只是机械地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来履行他们的职责。
西吉·耶普森是乡村警察严斯·耶普森的小儿子,在进教养所之前,他和家人生活在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二战期间的家庭,大儿子被送到部队参军,青春期的女儿整天躁动不安,父母宠爱的小儿子则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改变发生在1943年4月的一个星期五。警察严斯·耶普森收到一项从柏林发来的关于禁止绘画的决定,他要把决定传达给当地画家马克斯·南森。
画家马克斯比警察严斯大八岁,两人在同一个地区长大,马克斯还曾救过严斯的命。那年严斯大概九岁或者十岁,从滑溜溜的泄洪道闸掉进了水里,马克斯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水下,终于抓住了严斯的衬衫,把他拽出了水面,为了要从一个夹缝中钻出来,马克斯还折断了一根手指。马克斯性格开朗、为人机敏,严斯的小儿子西吉一直很喜欢他,他也对西吉很是宠爱。即便这样亲密的关系,也没能阻止严斯严格地履行警察的职责,他带着西吉来到马克斯家里,非常严肃地下达了来自柏林的决定,勒令画家停止创作。
年少的西吉无法理解,为何一道无形的“禁止作画”命令能让父亲如此上心。马克斯和周围的人,也对严斯的做法感到不解,当听到严斯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是在履行职责时,他愤怒地表示当年应该把严斯留在水底喂鱼。他还说,即使不能用画笔创作,他也要画肉眼看不见的画。此后,西吉惊讶地发现父亲拥有了“第二视觉”:画家明明只是拿出一张张白纸,父亲却看到上面画满了“看不见的图画”,并明令禁止画家在头脑中作画。
西吉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曾经善良温和的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台冷漠的机器,履职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家人和朋友,统统要为此让路。在不安和惶恐中,西吉默默地成长。终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居民收到了战争结束的喜讯,纳粹政权覆灭。但严斯继续一丝不苟地执行着“禁止作画”的禁令,走火入魔一般准备烧掉所有能找到的画。面对父亲的不可理喻,少年西吉奋起反抗,不顾一切地想保护那些画作,最终做出偷画之举,被关进教养所。在教养所的语文课上,西吉心中汹涌澎湃,他想写出父亲尽职的故事,但当把“尽职”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却又不知从何下笔。于是,他只能交出一个空白的作文本给老师,随后被关进禁闭室,直到他平复心情,找到思路写出心中所想,才被放了出来。
故事的结尾,少年西吉想象着自己第二天的生活:他将被管理员带到所长面前,交上已经写好的作文,所长会翻阅作文,但不会从头到尾去读其中任何一篇,“只消他一个手势我们就会坐下来,不动声色地相对而坐,大家都很满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获胜了。”这个带着反讽意味的结尾,是解构,也是点题。
小书里的“西吉”,其实是作家名字“西格弗里德”的昵称。出生于1927年的西格弗里德·伦茨是二战的亲历者,他在纳粹的鼓动下应征入伍,但很快看透了战争的残酷与虚无,以决绝的姿态告别部队,从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后来更凭借《语文课》《家乡博物馆》等多部反战作品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并称“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在伦茨看来,写作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反思过程,也是对自我的考问。而《语文课》超越其时代内容的价值在于,它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